此文写于游历普陀山三周年之际,谨此献给有缘的朋友,希望共勉。

——优先推荐给苏州一带的朋友。

我的腾讯博客:http://user.qzone.qq.com/108720434/main

早该写这篇文章了。

确切地说,是一篇自拟的旅游导读。不擅用词,姑且称为“旅游导读”吧。

关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

两年前就应该写的。大抵,也是兑现一个不经意间的承诺吧;曾和普陀山一家庭旅馆的房主提起,想写一篇关于普陀山的旅游日记,介绍一下这里的名胜,和他们两位老人家开设的农家旅馆。只是,一直以来,手头的事情比较多,很零碎。所以,不想,拖了许久,今天才得以执笔。

网络时代了,都会百度。如此名胜,具体的历史典故、来历等等,网上尽有。再者,加之本人的见闻学识毕竟浅薄,往细里的就不去详述了。仅从个人角度,记录一下这两年普陀山之行的一些见闻和感受。有兴趣前往的朋友,特别是苏州一带的朋友,亦可以把这篇日志作为自助旅游行程安排的一个参考。

一、普陀山和一些相关的佛家文化介绍:

(一)普陀山  南海观音

普陀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境内,舟山市(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众人都熟悉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所在地。小说《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南海观音所居之处,便是此山。

普陀,是梵文的音译词,同“菩提”,普遍的解释为“正觉、正果”的意思。普陀山,完整的梵文音译词为“普陀洛迦”,汉语普遍解释为“美丽的小白花”。

巧合的是,在地理坐标上,普陀山与中国西藏布达拉宫埃及金字塔,珠穆朗玛峰,玛雅文明,以及中北美洲、世界著名的百慕大三角洲等等颇具奇幻色彩的地域,同处在一个地球纬度上,这更为普陀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令人无限遐想。

四海之内,名胜无数。或有山而无水,或有水而无山。有山有水,山水辉映者,方为美谈佳境。然,以山而兼湖之胜,首推杭州西湖;以山海之景尤为名胜者,已属蓬莱仙境。而将禅机和佛法化入山海景中,融山海禅于一味者,则唯有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海拔虽然不高,但因拔海而起,故而毅然巍峨,常年为云雾所缭绕。置身于其中,望东,是一片汪洋,一览大海之胸襟,广阔无垠。望南,为东海众岛屿,延绵致远。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金庸笔下所描述的《射雕英雄传》之桃花岛。在百步沙千步沙的方向上,是洛迦山;放眼望去,宛如一名婀娜的女子,静静地卧躺在大海碧波之中。传闻那是观世音修成正果的地方。

普陀山上,庙宇林立。在鼎盛时期,各大小寺庙和禅院、庵堂等,多达二百多座。素有海天佛国之称。其中,普济禅寺为普陀山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主刹。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三大寺庙,构成了普陀山的主要观音道场,成为普陀山最主要的人文景观。除了慧济寺以外,与通常寺庙不同的是,在全山所有的寺庙、禅院的主殿里,供奉的都是观音;只是化身不同,比如,毗卢观音,杨枝观音,千手观音,水月观音,求子观音,南海观音等等。而山顶上的慧济禅寺,是全山唯一建有大雄宝殿,在主殿里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寺院。

普陀山山间,香火鼎盛,青烟缭绕。每年来此朝圣的香客络绎不绝。林荫石道上,三步一莲花,形状各异,精巧逼真。常有虔诚的香客,取道普陀,在登岸后,三步一叩,沿着古树成荫的山路,一直叩拜到普济寺;出普济寺 后,经法雨寺,拜上佛顶山。古往今来,凡是虔心礼佛的善男信女,无不遵循着这样一种方式,脚踏石刻莲花,默念菩萨名号,三步一叩首,九尺一跪拜,紫竹里林里觅梵音,步步拜向观自在。

“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静;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华严经》)

观音过此不肯去,为渡众生住此山。

纵观人间胜景,唯有普陀洛迦,山海辉映,融古刹、奇石、金沙、碧海、潮音、幻境之神韵于一身。实属人间第一仙境。这也正是佛指名山的神奇印证。

相传(唐朝年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来我中原大地朝圣,在山西五台山求得一尊观音玉像,欲将其带回国,让日本民众也能有幸一睹观音真容,并籍此在日本当地宣扬佛法。当行船途径此处出海时,突然遭遇风浪,波涛汹涌的洋面上,顿然生出一大片带有荆刺的铁莲花。载有观音玉像的商船寸步难行。行船被迫靠岸。次日出海,亦然发生同样的事情。数日间,如此反复。慧锷终于有所顿悟,惶然跪拜在船上的观音玉像,问道:“菩萨,倘若你愿意跟我回国,请你化去海上大浪和朵朵铁莲,佑我一路向东。倘若你不愿意跟我回国,那说明我日本国民尚且还无缘见你。那就请你给我指一条道来,也好让我找一处地方,把你的尊像安放、供奉起来。”祷告之音刚落下,洋面骤然恢复平静,在长满铁莲花的洋面上,让出一条航道来,将其引至普陀山脚下。暂时将玉像安放在一渔民家中。

当地的渔民,听闻观音菩萨经过此处时驻足停留下来,不愿离去,万分喜悦,纷纷闻讯而来,施舍供奉玉像。由此建立“不肯去观音院”(现普济寺的旧址)。而僧人慧锷,也成为这里的第一代开山法师。

普陀山建寺,如此开始,颇具神话色彩。

历史的记载,实际上,真实地情况,应当是慧锷在出海时,恰逢季风影响,连续数日大风大浪的天气,浪涛之大,如同长满荆棘的铁莲花,一道道布满洋面。故而无法出海。最终,将玉像留在了普陀山。

光阴如梭,岁月流逝。观世音显圣于此的传说无数。

现代最近的一次,可以考证的是在1997年。

时为“南海观音”铜像落成开光仪式之日。当日,天气看似并不太帮忙,黑压压的乌云,遮掩着整个岛屿的可视范围。不过,来自海内外各佛教协会的法师,僧众,社会各界人士,政要等5000之众,还是应约如期进入会场;照例为铜像举行开光大典,有序地展开各项工作。只是,临近开光时辰,天气依旧并不见好,大有倾盆雷雨之势。当主持法会的戒忍法师,宣布开光大典正式开始时,话音刚落,普陀山四周海面风起云涌,并从洛迦山方向的莲花洋上空,飘来一朵白云,乌云开合,裂开盆盂般大小的一道阳光,瞬时径直照射在“南海观音铜像”上,通体透亮,流光溢彩。整个过程持续了二十余分钟。有众多有缘之士,在那道光照的天宇间,见到了观音大士亲驾莅临的真容,惊呼“菩萨显圣真身”。一时间,万人叩首,顶礼膜拜。在场的记者,纷纷用摄像机镜头抓拍那一瞬间的景象,有些遗憾,由于摄像机技术的限制,在乌云开合之处,只拍得仅有光线黑白对比的景象照,无法抓拍到观音大士显圣时的真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无论众多传说是否可以印证,景仰佛教文化信仰的人们,都愿意相信,此山,便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的起居栖息之处,是她宣扬佛法,普渡众生的神圣之地。

(二)南海观音 玄奘法师  《西游记》 等佛家文化的一些历史渊源

说到南海观音,就不得不联想到《西游记》。千百年来,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

小说中,唐僧师徒在遇到劫难时,孙悟空多次腾云驾雾,飞越南海,来到紫竹林,求助住在这里的观世音菩萨,搭救其师傅。如,在途经观音禅院时,老院主的邻居黑熊精,乘乱盗取锦纶袈裟,孙悟空从南海请来观世音,将其制服。观音法外开恩,将其收回南海,并让其在洛迦山上,做了守山大神(就在普陀山附近)。当然,还有被观音收服的红孩儿,和他的善财童子洞。等等……

南海观音,顾名思义,观世音菩萨应当是住在南海的一处山岛上。

然而,普陀山,实际的地理位置,是处在现今中国的东海上(文章开头已有叙述)。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海域,是以长江入海口为界限划分的。长江以北的洋面,为东海(现称为黄海);而长江以南的洋面,则全部统称为南海(包括现在的东海在内)。吴承恩小说中所写的东海花果山水晶宫,实指现在连云港的黄海海域。同样,小说中南海观音所居的紫竹林,就是现在的普陀山;两者同指一处。

小说《西游记》,通过唐朝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齐天大圣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人一路护送,沿途与众妖斗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而取得三藏真经的故事,将佛教文化和神话传说广泛散播于世间,走进千家万户,为寻常百姓广为流传,自古津津乐道。

在整个取经历程中,南海观世音的指引,可谓穿针引线,贯穿始末;从策划,团队组建,到最后取得真经,应得正果,归唐宣扬大乘佛法,为整个唐僧取经团队设下了广阔的试练平台,并且提供了不少支援和帮助。

用现代的话,如果说是如来佛祖拟了“取经”这道题,给出了剧本大纲,那么南海观音便是这出取经大戏的导演和策划。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事件里,玄奘西行求法,一路上,冥冥之中,也确实受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指引与帮助。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真实地情况,起初是为了到天竺国(现为印度),求取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一部真经;印证真经要义,以统一散落在中原各种不同翻译的版本,正确宣扬该法门的佛学知识。

大唐贞观元年,玄奘法师独自一人,骑一匹瘦老赤马,连过大唐关西疆域几道哨卡,偷渡出关。

途经八百里沙漠时,粮尽水绝,四天五夜都没有进水,终于和马匹一同昏倒在无垠的沙漠里;呼天无应;混沌中只得默念《心经》,反复祷告观世音菩萨,在感觉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向自己虔诚信仰的菩萨发问:

“玄奘我不为财利,取道西天,只为求取真经,宣扬正法;菩萨既然慈悲念得众生,救苦救难;而我为求正法,此刻正在蒙受苦难,难道菩萨依然还不知晓?”

在深陷绝望之时,心中对菩萨隐含质疑,并且反问,抱着置之死地后生的决心,如此坚定而虔诚的西行求法,然而身陷绝境的此刻,难道这还不算是苦难吗?菩萨本当以利益众生为己任。世人广为传颂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何到此时还不来救?

就在玄奘法师昏厥之际,在恍惚混沌中梦见一位大神,手持长戟挥舞,凶狠地向其哟呵道:

“你为何不再向前强行一段路程,而偏要卧躺于此处?”

玄奘法师瞬间从昏睡中惊醒,于是,在极为艰难的状况下,前行数里之后,瘦老赤马果然嗅觉灵敏,突然一路飞奔,终而找到了一片水草丰满的绿洲。在此饱饮养身数日,得于保全性命,再度起程。

走出沙漠的第一站,是现处新疆吐鲁番的高昌国。国王对来自大唐的玄奘法师厚礼相待,御驾亲封,与其结义为兄弟。并为其筹齐绸缎盘缠,以及随行人马,送其西行,指望他日取经归来,礼教三年,往生他国国民。所以,小说《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贵为唐王御弟,并不是没有根据。只不过,实际上,他是高昌国国王的御弟。

而此时,远在天竺国,在玄奘三年后到达的求法终点站——那烂陀寺,则发生着另外一件奇异的事情。

那烂陀寺为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学府,好比当今的哈佛、剑桥等世界一流名牌大学。那烂陀寺的寺主,用现代的话说,也即佛教界顶级大学的校长,戒贤法师,正是《瑜伽师地论》的一代宗师,为弥勒菩萨的弟子。103岁的他,此时,正遭受着严重的痛风病折磨,令其痛不欲生。想通过绝食结束自己的生命。绝食期间,在睡梦中,他梦见了三位菩萨,其中一位,就有观世音菩萨。梦中,三位菩萨告知:

“你应珍视自己的生命,病痛不过是前世因果所成,不可通过自杀的方式所能逃避;而必须继续坚持宣扬佛法,方可消除此病痛的业障;此时,远在支那国,有一位虔诚的僧人,正克服万千险阻,跋山涉水,前往此处,并且会师从于你,学习佛法。你须等他到来,教导他,授其真经。”戒贤法师谨遵教诲。(梵语所称“支那”,即指当时的东土大唐,也即现在英文China的由来)

三年后,那烂陀寺和106岁高龄的戒贤法师,果真等到了来此求法的玄奘;并授予玄奘最高的接待礼仪。接见仪式上,戒贤问玄奘为何而来?玄奘作答,从东土大唐而来,欲师从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再问玄奘,此番跋涉历时多久?玄奘再答,一路西行,为时三年。戒贤法师听罢,当着寺院上千僧众,嚎啕大哭,惊煞众人。

自此,戒贤法师亲自为其开讲《瑜伽师地论》,玄奘开始了十年的留学生涯。这些历程,也让玄奘法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伟大的留学生。最后在整个印度佛教界,享有“天竺国大乘天”之美誉。并且由此开启了大唐和印度两国的正式外交。

(以上两段内容,均为史实记载。有兴趣想更为详细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朋友,可见诸大唐正史资料《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可见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论坛所讲的《玄奘西游记》。1861年,根据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历史记载,英国殖民政府的考古队还精确的找到了那烂陀寺的旧址,顺利将其挖掘出来,并且,科考队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考古史上的奇迹,居然在旧址上挖到了那烂陀寺的公章。让我们了解到原来在1400多年前的佛教寺院,已经开始使用寺庙管理委员会的公章了。以上,更加印证了真正的玄奘西行求法经历的历史真实性)

在远古时代,没有电话,也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真实的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历时十四年整(西行三年,留学十年,归唐行程一年)。在往返途中,历尽各种磨难。最终取得真经回国,助唐王仁治天下,把佛教文化传遍中华神州。期间,上千种奇遇,以及他和戒贤法师的这种因缘,大概,绝不是仅仅出于很偶然的机缘巧合吧。也许,南海观世音菩萨正是在整个过程中,默默地护佑着这一切吧。

(三)观自在菩萨 本义注解  及其佛学知识的一些浅见。

以上,以较为浓重的笔墨描述了玄奘西行求法,以及他和观世音菩萨的一些渊源。

实际上,玄奘法师和观世音菩萨的因缘确实不浅。在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过程中,一路上,先是救得一重病男子,病者康复后,竟教授于他观世音菩萨的《般若心经》;而后,西出要塞,进入八百里大流沙漠,途中不断吟诵《心经》,唤观世音名号,伴其逃过死亡关口,走出沙漠;且途经和拜访过观世音菩萨在印度的故乡;到达西天那烂陀寺以后,在十年的留学期间,学得一口流利的外语——梵语,并由此精通佛法的经、律、论三藏梵文经典。为日后归国,将梵文经卷翻译成汉语佛学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玄奘发现,我们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在梵文的经卷里,实际上名为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在古印度佛教界,被尊为大自在天,大乘天菩萨。身处琉璃界,通身碧绿。而且,观自在菩萨,实际上是男儿身。在印度,以男子形象化现于世。

 

观:本意为观察,审视;自在:自身的内在、存在。

观自在,合起来的意思,普遍解释为:观照、审视和反省自己内在的本质,以及自身存在的实质与价值。

观自在菩萨,通过内心来观照和深省自己真实的本质与内在;我相即空相,万象也即为空相;然,空相的本质却又是能生万象,万法虽然皆空,但因果不空,真实不虚;因而观自在菩萨心中能常住寂寞,不为世间万物所动;却又能悲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不仅自身得以解脱,也能使他人得以解脱。

观自在菩萨正是有此觉悟,因此而悟道,往生于现世各种化身,成为大自在天,自由自在的出入现世与佛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济世人,普渡众生。

这段文字很深奥,也许能把人看睡着了。姑且绕过吧。

不想绕过,那以我有限的见识与理解,简单的解释一下,形象一点。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向往自由,特别是心灵的自由;向往快乐和幸福,并且也在不断地探寻快乐的永恒之道,以及相关需求,从而免受灾厄与苦痛折磨。然而现实世界的万象,虽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逸,但是其本身的性质就限制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不幸与麻烦。且伴有无常的属性。比如,我们的肉身,会生、老、病、死,给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各种烦恼与痛苦。最简单的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会生病难受。当然,生病也有先天的原因。这些都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亦可称为因果实质。即空相。万象存在的实质是各种物质和意识现象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也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遵循着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所以,万象又是什么?空相也。

万象、万物的实质为空相。因果轮回为诸法实相。无论我们能不能理解和承认这一佛学观点,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好一件事情,实际上我们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得遵循和应用着这样一种规律。特别是在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中早已应用甚广。采用PDTA循环动态管理模式,针对各种问题,都会不断寻找和分析各种原因,解决问题,以绝后患,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佛家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又曰:人皆妙象。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并非偶然。

如此说来,现实物质世界和我们心灵世界的本原出自同一处,即空相;所以本质相同。

事实上,现代科技文明也在无形中不断地印证这一佛学观点。稍微有点物理化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吧。分子,保持物质物理和化学性质,组成现实宏观世界的最小单元;原子,参与化学反应,组成万象物质的最小单元,共有108种元素。再往下分呢,组成世界万象的最小单元究竟是什么,最小粒子究竟又有多小?…...打住。这个问题交给正在勇猛精进的科学家吧。(有兴趣的朋友可见诸现代高端物理学——量子力学,关于脉冲电子冲撞实验的论点:物质的本源是,移动位置与速度不可双向兼顾精确测定的正负电子能量波段。电子微粒实际并不能称为粒子,是一对正负能量波包。对撞实验并未发现新的更小的粒子产生,而形成的是真空状态。所以,所谓物质,也许并非物质,大概只是由于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的各种能量波段和组合而已)

在各种电子产品,航天技术,卫星和无线电技术,汽车等等交通工具高度发展的今天,接下来,还将会发生些什么呢?在这里,敬意一下,他们正在为人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努力奉献着。

再者,诞生我们有意识的生命呢,基因,还有那个细胞,反正肉眼是看不到,都知道,不多言说。J。逐渐发育。日后,由此成为我们每个人心灵意识的载体。

 心灵,物质。主观,客观。你,我,他。各种可能,数以万计,机缘化现。由此互为因果,相生相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人说,佛学总是教导人说,一切都是空的,放弃,不要执着;这是一种消极思想,会让人消极和倒退,不愿勤奋进取。其实不然。大乘佛法,恰恰正是导人向善,宣扬舍己为人、为人即为己的思想,讲求舍我奉献的精神,不断努力进取,创造条件,使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这种思想,比任何一种理论都更有前瞻性,凸现其博大情怀。

也正是这种正面而积极、博大和包容的精神,使其能迅速地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成为世界宗教信仰文化的大乘之列,数千年经久不衰,影响着我们的世世代代。

佛家说,你我本是同根,并无有别。生命的存在,我们每个人,不过都是假借因缘。可是即便如此,众人也应当明白一切皆有联系。一切存在皆有因果。是辩证的。故须随缘而不是执迷。不可偏执的一切唯我所取,唯我所用。

虽然生命本身,乃至万象的本质皆空,但并不意味着由此便可只顾自己眼前短暂的利益,今生之贪图,而罔顾他人生存之所需。也并不是消极和无妄,厌弃自己的人生。须知人来现世的这一趟生命,也并不是偶然的,也是以往自身业力的造化,自身不断努力进取、蜕变的结果。应珍惜并且继而修持才是。

往大的方面说,假如人人都只为一己之私,由此心生恶业,罔顾他人生存之需,无视他人之痛苦,纷争杀戮不休;既然人的这一生注定只是生来死去,最后一切都只是虚假与空无,而没有因果的话。那我们,人类社会又何须不断学习,总结历史教训,避免杀戮,谋求法制和治国之道,寻求合作共赢,世世代代更好地繁衍生存下去呢? 所以,所谓无争,并不是不争,而是容他,利他,共存。这正是人类不断认知自我、总结教训,世代传承下来的自性本原的体现。

写到这里,突然间,想到三毛写的一首歌,《梦田》。“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

佛家又常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就是因果。修持何心,种下何因,便得何果。面对这亩心田,我们每个人都想种些什么,因为,都想有收获。用它来种什么呢?

“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  春又来”

还是种善因吧,坚持不懈、努力耕耘吧,会得善果和福报的。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问,为何我会身处现世?人,真的有前生来世吗?

今生为何生,前世为何世,来世又为何时何事?

纵观生命始末,不过只是因缘和合。究竟无我。只因众生无法切身了悟三世因果,只识现世现时,因而将世间事物妄执为我有,更甚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者。孰知,眼前的众生相,却正是孕育和抚养我之今生的现世菩萨的化现,助我继续了悟三世因果,印证无上菩提心的试金石。

是的,心在,此岸即彼岸。人生一世,不过昙花一现。心中常住菩提,懂得舍我为他,常行三施(财布施,法施,无畏施),又何须在意自己究竟身处何世;若人人都能观得自在,乐施善,又何惧所处之世,不为盛世乾坤呢? 又何惧得不到佛法的恩泽与灌溉呢?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自在菩萨视众生为同体,以他人所受之苦难而生悲悯之心。深悟救人其实就是救己。因而以大觉有情为己任,倒驾慈航,来到世间,救苦救难,普济世人,利益众生。众生不离苦,誓不成正觉。这种勇气和决心,不正是值得我们弘扬、并且引领我们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大无畏精神吗?如果你也能有这样的觉悟,乐施好善,常以超人的智慧,助他人离苦得乐,孜孜不倦地修持这种舍我为他的大慈悲精神,那么你就是观自在菩萨现世的使者与分身。你可以吗?

若你,我,他都可以,世界又何须是你我,世间又何其之精彩。

所以,我们应该智信、正信。而不是迷信。也无须刻意返归本原,但的确需要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本原,才能更好的未来。

(六)观世音 观音 观自在菩萨 名号的来历和之间的一些联系

观世音菩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耳熟能详。人们也时常称其为观音菩萨。两者区别不大。一次偶然,听齐豫的一首歌,《般若心经》,首句中文歌词唱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顿生疑惑,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吗?经过多方查证,特别是了解了《心经》的出处和由来以后,终于明白,两者所说,的确是同一尊菩萨。

如今,随着玄奘法师翻译的新唐译本佛家经典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寺院,佛教学者,把观世音的名号改称为观自在。然而,在民间,千百年来,观世音菩萨的称呼,早已约定俗成,根植于普通民众心田。

观世音菩萨信仰,实际上,早在玄奘西行取经之前,伴随藏传佛教的传播,就已经流入中原大地,广为世人信奉与传颂。由于藏语和新疆维语等各种方言发音的不同,加上能精通梵文的中原高僧大德实为稀少,几经翻译,流入中原时,梵文本意为观自在菩萨的名号,就变成了观世音菩萨。到了唐代,因为避嫌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号,故将“世”字略去,简称“观音”了。

而且,我们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位仪容优雅,品貌端庄的女子。这又是为何?

较有确切的历史考证的说法是,在印度佛教中,每位菩萨修成正果,本身都是仪表堂堂,容貌俊秀的美男子。

而观自在菩萨又是身披碧绿的莲花衣装,并且以亲切的大慈悲情怀普济世人,在法像逐渐流入中原的过程中,几经翻版仿造和雕琢,原有的两撇胡子也消失了,越发接近女性模样;在佛教大为兴起的隋唐时期,中华人士又以女性的肥胖为美,进而在其佛像流入中原以后,最终,便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仪态端庄的中年女子形象。

在中国民间,人们也更愿意相信观世音菩萨确实是女子的化身。在中国的传统里,人们都有一种母性情结;柔和,温情,慈悲心肠,亲切,关爱,这些都正是女性的特质。这也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大觉有情的体现。所以,观世音菩萨当然不让的以女子形象出现在中华神州,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田,由此成为一位东方圣母,母仪天下。

以上两段文字,是较为尊重史实的一些资料和介绍。

当然,在民间,关于观世音,观音菩萨,观自在的菩萨的来历,有各种各样的传说。版本较多。

其中,在中国信仰佛教的寻常百姓间,占主流的一种说法是,她是妙庄王的女儿,妙善公主的传说。为劝解残暴的妙庄王仁政治国,爱戴黎民苍生,宣扬佛法。菩萨转世化身为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来到世间,重兴佛法,让后世君王重兴仁政,妙善公主终而得道修成正果,现千手观音法相。

在一些佛教学者和僧侣间,则较为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般若心经》这个法门悟道,自身修得正果,故称为观自在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就已成佛,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因见我们婆娑世界的苍生疾苦,陷于弱肉强食、无边因果循环的苦海中,因而倒驾慈海,显菩萨身,来到世间普渡众生。而在普渡众生这一环节,她修的是耳圆通法门,寻声救渡。故而,人们时常称,人人阿弥陀,家家观世音,若遇到难事,只要虔诚默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发自内心唤其名号,观音菩萨便闻声而到,有求必应。

另外,在中国,观世音菩萨的另外一个主要道场,是西藏布达拉宫。(还有一处,在印度)。布达拉宫,与普陀的意思一样,也即“普陀洛迦”的梵文音译词。传说,上古年间,佛陀释迦牟尼见高原雪山上的藏民疾苦,就让观世音菩萨化身一朵洁白的雪莲花,来到这里救渡。从此,观音信仰在西藏奉为经典。西藏的民族文化,可以说就是一个佛教文化。它没有多元文化,也可以说西藏的人民离开了观世音菩萨,佛教信仰就不完整。西藏的人民只要信仰观世音菩萨,对他们来说就非常满足了。大家修持的六字大明王神咒“唵嘛呢叭咪吽”,现在全世界都很盛行。

茫茫南海,悠悠紫竹林;大千世界,云云众生。

南海普陀山,大慈观世音,千处祈求应,救渡世间苦,

南海普陀山,大悲观世音,杨枝与甘露,净洒遍尘刹,

南海普陀山,观自在菩萨,现千手千眼,佛光照大千。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观世音、观自在菩萨。

本人学疏,个人浅见;在了解了观自在和《般若心经》一些基本含义,以及了解观世音菩萨寻声救渡、有求必应的大义精神之后。实际上,观自在和观世音,在本质含义上,其实是一样的,并无有别。

因为,每个人,若都能真诚地审视和反省自己,观照自己,观得自在,大觉有情,天下何患疾苦;正所谓,心中常住观自在,自得一切善法来,若人人都能观照、照顾好自己,勤奋进取,自强自立,其实也即观得天下,观照于世人,观得世间之音。

况且,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也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够做得起来、能够去完成的,而是要靠一群人。

倘若人人都能以恭敬心、平等心处世,观得世间众生之心声;多一些付出,少一些索取;多一些有意义的奉献与合作,少一些无谓的争斗、欺诈与嘲弄;多为他人着想一点,少一些自我特权意识,人间又何须异于仙家佛界呢?

(七)《心经》和常见的一些佛学知识整理与介绍

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称《心经》) 唐  玄奘法师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的简要说明:

1)《心经》,全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或《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简称《般若心经》。

有好几种译本,唐代以来,中国佛教学界普遍较为推崇新唐译,即玄奘法师的《心经》。玄奘法师取经归国后,以其卓越的梵语水平,深厚的汉语文学功底,以精炼的文字,将梵文译本重新翻译成汉语版。成为“新唐译”经典版本,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以下,都以玄奘法师译本的《心经》作简单的介绍和注解。

2)《心经》,全经只有一卷,共260个字。是观世音菩萨所修般若法门的纲要和精髓。属《大品般若经》600卷中的一节。为般若经类的提要。《般若经》共有八部,这里就不细列了。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佛教上万千法门中的第一法门。非大智慧者不能修。观世音菩萨正是以超人的大智慧,证得菩提,度得彼岸,成为众多大乘菩萨首列之一。

3)《心经》里一些词句的简单注解:

(1)“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句:

▲般若:读bo re ,梵语音译词。字面的意思解释为:智慧。此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波罗密多:梵文音译词。意为"度", "到彼岸"。 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盘彼岸"。

▲心经:(佛经的)纲要,核心。

▲摩诃:梵文原意就是“大、伟大”。

▲全句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能度到彼岸的大般若(大智慧)法门  纲要。” 

(2)三藏法师玄奘, "三藏"注解:

△三藏: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 经与律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 “律”为佛教的禁则及规矩, “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

△"三藏法师", 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 自己修法而得利益, 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 所以堪为人师。

(3)"菩提萨埵":

▲简称“菩萨”,全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梵文应为Mahabodhisattva。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

▲"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

▲“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便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大智度论》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指心能度大众,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祇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这是区别于二乘菩萨的。

(4)“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句:

△耨:读nou

△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

(5)“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一句:

▲揭谛:“去”或“度”之意思,这也就是深般若的本有功能,度众生于彼岸;重复"揭谛"二字,无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

▲波罗:意为"彼岸";"波罗揭谛"者,"度到所欲之彼岸"的意思;

▲僧:尽,总,普。“波罗僧揭谛” 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尽度彼岸”

▲菩提:正觉;

▲娑婆诃:即"速疾";

▲整合起来是一句秘密咒语,全句大意是说“同度彼岸,速成正觉”。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觉。只要默诵此密咒,就在不觉不知的状态下超凡入圣。所以才说,此咒即般若,而般若即是咒。

▲从梵文的语法上看, 原文是用梵文女性称呼呼格;因此,揭谛的主语是女性,而咒文本身也是与密宗“般若波罗蜜多是佛祖母亲”的说法一致。

以上只是对《心经》中的一些梵语词汇等做了点最基本的字面含义的解释。若各位朋友有兴趣想更深入了解经文的真言妙理,以及具体的含义的话,网上百度有关佛学网站吧。

我也只能做到这些了。关于经文的一些含义理解,其实在上述第(三)段,“观自在菩萨和一些佛学浅见中”简单的提到过了。毕竟学识浅薄,水平有限,还望大家不要见笑啊。

再说,佛法高深,这部《心经》又是第一法门。有兴趣的朋友,各自独到理解吧。或者去求教高僧大德吧。哈

目前,要我总结念《心经》心得的话,也就是要修持恭敬心,平等心,不起害人之心而造业,乐施善,重在努力自强,多些付出,少些索取。多些舍我精神。人生不过只是一场假借因缘的大戏嘛。轮到自己当主角,过程感觉真实而已。所以,别把得失看的太重。也别把恩怨扣的太紧成死结了。既要乐观面对人生,具体事宜又须冷静认真的对待;自得善法。多些包容,少些偏见。人间现世法的黄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嘛!

世界,有你没我,谁来担当主角,如何切身投入与感受,领悟和演绎尘世沧桑呢?有我没你,谁来为我搭台喝彩,同台以对;这出戏又演给谁看,谁来和我分享和共鸣,风雨同舟呢?有了你才有我,有了我也要有你。有你有我,天地才成方圆,空性自显,色空浑然一体。

2、观世音菩萨的另一部有名的经典:《大悲咒》。梵语吟诵。

3、佛经经文中一些词汇沿用梵语发音而不直译成中文词汇的原因:

佛经中有些梵语词汇不好用中文意思直译,原因较多。如,秘密故咒语,若直接意译会失去此咒语深层次蕴含的意义,也会失去念诵此咒语所产生的实际效力。再如,多义故咒语,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有多重含义,若意译就会失去其他几种多重的意思。故此,玄奘法师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五不翻。遇到五种情形,不进行意译,而采用接近梵语发音的音译。五种情形分别是,秘密故,多义故,此无故,生善故,敬重故。(以下以六字真言为例说明)

4、观音六字真言(咒语):唵嘛呢叭咪吽    hong ma ni bei mi hong

记得在电视剧里,济公活佛经常会念叨这一句。其实我们对很多咒语并不了解,所以即使是有些耳熟能详的咒语,念起来,咋令人那么别扭的,还生怕别人笑话自己。如果我们深入了解,打开这些咒语的字面意思看,会发现其实佛经咒语是很富有诗意的。

唵:是个感叹词,“啊”   嘛呢:珍宝    叭咪:莲花   吽,再次感叹“啊’。合起来咏诵,就好像在吟唱一句诗歌一般。“啊,莲花里的珍宝啊”。不过,如果采取中文直译的话,显然会失去这句咒语更深层次的意思。

这里,莲花表示圣洁吉祥,修佛者,应如同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而佛法就好像是莲花里的珠宝一样珍贵。

这句咒语,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佛教信仰的心灵力量,信心、信念的力量。这六个字,每一个字本身就有很多深层次的含义;六个字,合起来,代表观音菩萨关闭六道之门,使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往生清净极乐净土的纯佛教理念。(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下,山顶上贴着的,正是这道写有“六字真言”的佛帖。依靠这道佛帖的神力,着实压了猴哥五百年之久啊!大概的意思是说,悟空的本性有率直纯真的一面,借此是要断其妄自尊大、扰六道侵三界、涂炭生灵的恶业,从而皈依佛之正道,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终而得成正果。)

因此,“六字真言”也是观世音的名号。在藏传佛教中普及率最高的佛号是“六字真言”。藏族男女老少无人不知“六字真言”,对“六字真言”的研究在藏传佛教中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5、佛家说的“施舍”、“施主”的含义:

施舍,普遍来说即有三施:财布施,法施,无畏施。行“三施”者,佛家统称为“施主”。

△财施二种:外财施,施一切名、利、富、贵,身外之物,皆为外财;内财施,施一切发肤、器官、手脚、躯体等,皆名内财(此施最难)。行以上的布施,就叫财施。

△法施二种:世法施,施一切世间的知识、技能等;出世法施,施以佛法大智慧。此二为法施。

△无畏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众生不恐、不怖、不惧怕,名无畏施。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助他人离苦得乐,也是无畏施的一种。当代最须的无畏施,就是吃长素和放生、保护环境与动物!

其实,常行三施,就是一种普世济人的佛家修行之道,一种法门。也许很多施主还并不明白佛学理论,佛经是怎么回事;其实,乐施好善的人,其本性了悟,会自觉的表达出来。自己也许还不觉得这跟修行有什么关系。但正是对他人无所求的施舍,善施,方才是佛道正觉,不断修持,功德必定无量。哈哈

6、南无阿弥陀佛:nan mo e mi tuo fo

▲南无:佛家所云“皈依”的意思,即归属,致敬,归命的意思。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三宝,南无观世音菩萨等。

▲阿弥陀佛:直译为“功德无量佛”。“阿弥陀佛”,梵文音译词,密教称甘露王。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为“接引佛”,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觉佛”。

7、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重要节日: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俗世肉身)诞辰日

农历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

农历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

8、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 浙江普陀山  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求子,求财,助人为乐,或为生活各事祈福等来此敬香朝拜比较合适
  • 安徽九华山  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尽孝,为长辈祈福,告慰泉下故人,来此敬香朝拜比较合适
  • 四川峨眉山  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为工作、事业、仕途等祈福,来此敬香朝拜比较合适
  • 山西五台山  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为祈求学业有成,来此敬香朝拜比较合适

(当然,上面提到的几项祈福的内容,都只是相对的。只能说大概是几位大乘菩萨相对的一些小小的分工吧。总之,但凡敬香祈福,都可以拜拜的。每位菩萨都拜拜,不会错啦。哈)

二、普陀山景点照片随拍和简介:

(一)南海观音  景点

☞南海观音铜像 

 (二)不肯去观音院和紫竹林禅院景点

潮音洞

传说这潮音洞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朵。在这里祷告,就仿佛是在菩萨耳边说悄悄话一般。古时有一位僧侣为了想见一面观音菩萨的真容,便在此祈愿,焚烧自己的十指祷告;菩萨答应了他,果真在他面前显圣,并赠予七彩宝石。自此便有很多信徒相继模仿,为了想见到观音大士,便在此焚指祷告,近乎无视生命而自残。导致后来在明朝年间,浙江郡府负责海事边防的都督将领在此立碑,以军令禁止敬香者在此焚烧手指。

其实,是否真的在此能见到观音大士真容,应须随缘。虔诚,也不能刻意。须知,凡事,自有因果。当智信,而不能顽固与盲从。见与不见,并不重要,心中有观音,你就是有缘人。前生后世,必定生于无上道。肉眼,乃五蕴之一。所见乃是色蕴,一种现象而已,并不见真性。心见,才是真见。大家用心去见过菩萨吗?

☞不肯去观音院和潮音洞旁的海岸石滩

传闻当年,日本僧人慧锷和载着观音菩萨玉像的商船,在此莲花洋上遭遇风浪,受菩萨开示,慧锷法师便在这里登岸,将菩萨玉像留在此处供奉。自此开山建寺,建立了普陀山上第一座佛家寺庙——不肯去观音院。观音过此不肯去,寺庙名称如此得来,很绝吧。我们应该感到荣幸哦。菩萨舍不得我们这片东土神州。停住了脚步,留在了这里,住在了我们祖国东海的一颗璀璨的珍珠上。

 ☞紫竹林

哥们儿,这竹子还真是紫的可以诶,叶子是绿的,竹竿都是紫颜色的,有的浅一些。大多都是深紫色的。

☞去南海观音途中看“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紫竹林禅“。

去南海观音途中,在一亭子休息,有游客俯瞰景色,大声感慨道,“哇,看起来真像一幅精致的画卷一样”。于是,我也再一次情不自禁的拿出相机,抓拍下这一画面 

(三)普济寺景点

普济寺远景

普济寺,为普陀山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主寺。主殿内,正中间位置是毗卢观音(观世音菩萨的主法身),

其余尊像分别是观世音的32法身。菩萨大慈大悲,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传闻,菩萨的32应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千手千眼,誓为众生度劫难。

寺庙里边,还有千手观音殿,世尊佛殿,地藏殿,文殊殿,以及罗汉伽蓝殿等等。全寺建筑气势恢宏。来普陀山朝拜菩萨的香客,这里是必到的。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十月南海观音世界佛教文化节,这里的香客与游客更是人山人海,烛火辉煌,诵经声朗朗入耳,通宵达旦,令人叹为观止。

上面一张是2010年7月份拍的。下面的一张是2011年7月份拍的。乍一看,是不是感觉没啥太大区别和变化啊。不注意,还以为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拍的呢。
   

 ☞观自在菩萨石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碑文   

《心经》全文共260字。中文译自唐朝玄奘法师。

佛家般若经的至高要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名句正是出自这部经文。 
 

(四)  千步沙百步沙,洛迦山景点

☜百步沙景点,就在普及寺附近,离紫竹林景点和龙湾村的农家乐旅馆大概就十分钟的步行路程,沙滩上设有海滨浴场,可以去那里游泳,坐皮划艇等。挺热闹的。

 千步沙海滩上,通常游客较少,相对要安静很多。

▲洛迦山。在千步沙和百步沙海滩上,放眼望去,海面上貌似卧佛的山便是洛迦山。挺像一尊侧卧的观音菩萨像吧。传说,那里便是观音菩萨(千手观音)修成得道的地方。得道后,纵身一跳,移居到这一岸的普陀山上。

△洛迦山景点
洛迦山也有好几座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由于时间较紧,走得匆忙。在洛迦山上拍的照片很少。
☞去往洛迦山的路上由普陀去洛迦山的码头。能看到南海观音铜像。
☞ 在洛迦山上看普陀山,观音铜像看起来有点小哦。

☞在洛迦山上看普陀山
用相机给普陀山拉了个近景特写,这样看起来好像山还满高的。

  (五) 佛顶山景点

 ☜海天佛国   石崖
▼去往佛顶上的路上
在半山腰,往下看,景色真的很美。如同画卷一般。 

上半部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