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古道

#

人文历史

位于“酉丁龚”旅游带上丁市镇丁市村和厂坝村的交汇处,小地名洞溪垭,距丁市镇政府5公里。只见川盐古道蜿蜒盘旋在洞溪垭陡峭的山腰,由于70年代就已修建了丁宜公路,古道保存得相当完整。古道路幅宽的地方有2—3米,窄的地方只有50公分左右。为了便于行走,古道上不少地方铺设了石板。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当年背盐人用打杵歇气时留下的杵印。
想当年,由于洞溪垭是上坡路,那些背盐人背着沉重的盐巴,从酉阳的龚滩镇出发,经金鱼穴(两罾乡)、朝天馆(天馆乡)、丁家湾(丁市镇)、桥岩垭口、三岔坝(铜西乡)、铜西隘门关、铜鼓潭(铜鼓乡)、石垭子(板溪镇)、山黛沟到龙潭镇,艰难跋涉,年复一年地穿行在这条古道上。

特色

据国内有关专家介绍,“川盐古道”是一条源于四川东部(今渝东南),对鄂渝湘黔交汇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贯穿整个中国腹地的运盐古道。
在重庆市酉阳县境内的丁市镇、铜鼓乡,由于在上世纪70年代前,四川治下没有公路,所有盐巴等货物都靠依靠人力背运,因为时间久远,挑夫们背货走出的一条道路.

“川盐古道”和“关隘”位于“酉丁龚”旅游带上丁市镇丁市村7组和厂坝村2组的交汇处,小地名洞溪垭。由于上世纪70年代就已修建了丁宜公路,因此这条古道保存得相当完整。古道路幅宽的地方有2—3米,窄的地方只有50厘米左右。为了便于行走,古道上不少地方铺设了石板。

在酉阳,因盐就成就了“钱龚滩、货龙潭”的商业传奇。龚滩古镇至今还保留着家家户户挂“盐灯”的传统和与盐相关的“大业”盐号、半边仓等景点。
上完洞溪垭1.5公里的山路,一座古城墙就横亘在洞溪垭的垭口。根据丁市村七组村民黄大斌目测,城墙长约30米,高8米,城墙宽3米,全用青石块修建,高大雄伟。由于城墙连接两边大山,形成一道天然险峻的“关隘”,呈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站在城门口向丁市方向望去,只见弯弯曲曲的古道,在夕阳的照耀下,散发着岁月的沧桑。
古城墙保存十分完好。“这里就是古道上最著名,也是渝东南唯一在川盐古道上保存完好的关口—‘西屏关’。当年,关口还修有城门,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时期被红卫兵砸烂了。”城门高约2米,站在城门向上望去,“西屏关”三个大字隐约可见,安装城门的门栓用整块巨石打凿,和城墙垒砌在一起,坚实无比。城门右侧的城墙上,原本用石刻记录着修建城墙的题刻,也在文革期间人为地破坏了,无法辨认。
由于知晓“西屏关”确切修造年代的老人已全部去世,当地的黄世武老人说了大概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当地已着手编制《川盐古道旅游开发规划》,启动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打造古道驴行、雄狮泉漂流、桥岩古村落游、七组农家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借助古道,将丁市镇打造成酉阳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至龚滩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金旅游线上的游客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