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缙古道

#

人文历史

  周龙山:一条小白龙的蜿蜒化身

古时候,好溪岸边活动着一条小白龙,即百杖潭里的那条小白龙。自从小白龙躲过高僧的追赶后,它就改过自新,专为好溪一带做好事。五日一小雨,半月一大雨,好溪一带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百姓对小白龙感恩戴德。胡山村原来叫湖山,村口的山坳里有一口湖,湖里生长着许多洁白美丽的荷花。因这里的湖光山色好,小白龙常常到湖中居住。湖的后面有一条长山沟叫“大里湾”,是有名的“蛇岛”。小白龙也常到“蛇岛”去寻食。

有一年,小白龙生了病,就化作一个穿黄袍的瘦老头来到胡山村请一个老郎中看病。老郎中切脉后问他是不是龙。龙一惊,认为老郎中医术高明,在他面前瞒不过去,就一边点头承认,一边告诉说:半年前生了一种怪病,饿得发慌,但又像被什么东西塞住似的,不能吃硬的,只能喝稀汤。老郎中听后叫他过两天现了真身来治病。

第二天,老郎中配了一大桶漆黑的汤药,又特制了两根一尺五寸长的竹针。

第三天,小白龙真的现了真身来治病了。老郎中提着那桶漆黑的汤药叫小白龙喝,药又酸又辣,小白龙不肯喝,老郎中就抓住龙头,取出一根竹针对准龙角旁的一个穴位扎下去,把小白龙扎得像面条似的有气无力,并痛得难受。老郎中又取出一根竹针吓唬,如果不喝药,又要把它扎得疼痛难挡。小白龙怕再扎针,只得乖乖地喝药。喝完后,它忍不住恶心,“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地汤药和一条大蛇,顿时觉得舒畅了许多。

老郎中从龙头上取下针,指着蛇对小白龙说,“它堵住了你的食道,你怎么能吃得下硬东西呢!”“那是我半年前吞下去的,你刚才给我吃的是什么药?”老郎中哈哈大笑道:“它不是仙药,而是常见的醋和蒜泥,这东西一进食道,蛇呆不住了,就往外游。”小白龙连连点头道谢。

老郎中又给小白龙配了一些补药,在村口的湖里养了几天,等身体完全好了,才飞走了。为了感谢老郎中,那条被医治过的小白龙死后变成了一座怀抱村庄四周的高山来护卫胡山村的平安与幸福,因此,人们就管它叫周龙山了。村口是龙头所在地,人们就管它叫龙门了。

飞凤山:一个宫女的美丽身姿

胡山村对面有一座飞凤山,缙永古道就从山脚下蜿蜒而上。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飞凤山像一只美丽的凤凰,绰约多姿。关于飞凤山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传说与“磐五味”药材有关。

南宋时期,皇宫里有一个宫女名叫彩娥,她貌似天仙,楚楚动人。有一天,皇上看中了彩娥的姿色,就皇恩浩荡,封为贵妃。彩娥怀了龙胎后,过了十个月生下一位龙子。从此,彩娥就倍受皇上宠爱。

彩娥生下龙子,皇后娘娘就失宠了,因此,她十分忌恨彩娥,暗地里叫一个太监把彩娥杀掉。太监看彩娥天资聪颖,为人忠厚,不忍心把她杀掉,就把皇后娘娘要置她于死地的事告诉她,并出了一个主意叫彩娥深更半夜逃出宫廷,好让他在皇后娘娘面前有个交待。彩娥听了这件事,心里不禁一惊,就在刚满周岁的儿子肚脐下狠狠地刻了三个深深的指甲印,涂上朱丹后逃出了皇宫。

皇后娘娘得知彩娥逃出皇宫,就派几个亲信去抓彩娥。彩娥逃出京城临安后,向浙中腹地好溪流域奔来。

在离好溪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周龙山,山下住着一个名叫陈荣的青年,他在村口的龙门下以种植“贝母、元胡、白术、白芍、玄参”为生。有一天早上,陈荣到龙门下干活,突然听到龙门瀑布旁一棵大松树上传来一阵阵喜鹊声,他感到奇怪就抬头向松树上望去。这时,大松树上的一匹红绸扑入了他的眼帘,走近一看,树梢上好像躺着一个身穿红绸缎的女子。喜鹊报喜,自己莫非像牛郎那样遇上了织女,陈荣跑回家背来一架蜈蚣梯,爬上松树抱下了那个女子,陈荣一试这个女子的鼻子里还有气,从溪里舀来一碗山泉给她喝了后,这个女子苏醒过来了。

原来,陈荣从松树上救下来的这个女子根本不是天上织女,而是那个从皇宫里逃出来的彩娥。有一个晚上,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彩娥逃到胡山村胡山坪时,由于饥饿和劳累,一脚踩空后,就从山崖上摔了下来,落在山崖下那棵大松树的树梢上。陈荣把彩娥救下来后就带她回家暂住,彩娥见陈荣忠厚老实,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他。彩娥看这里风景秀丽,山川秀美,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她就同意与陈荣结为夫妻,帮助陈荣种植“磐五味”中药材。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过了十五年后,彩娥的儿子做了皇帝,并诏告天下。彩娥得知后十分高兴,她就把自己种植的“磐五味”当作见面礼叫陈荣到京城临安去认“干儿子皇帝”,并告诉他认“干儿子皇帝”的秘密。于是,从未出过门的陈荣就带上“磐五味”见面礼前往临安城。陈荣在午门前叫了三声后,守门将士就出来问话了。陈荣说自己是当朝皇上的父亲,守门将士认为陈荣说胡话,就把他抓了起来,并要他说出真凭实据。陈荣说当朝皇上的肚脐下有三个朱丹指甲印。守门将士听了后就把这话传给了皇上。皇上一听这个人知道自己肚脐底下的三个指甲印必有来历,就请陈荣进宫见驾。皇上问他如何知道当朝天子肚脐底下有三个指甲印,陈荣就一五一十把彩娥逃出皇宫的事说了出来。于是,皇上就认了陈荣这个干爹,并收下了“磐五味”见面礼。太医验了“磐五味”后,认为味味都是名贵的药材,皇上就叫陈荣年年进贡“磐五味”。

皇上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后,就派朝中大臣去接彩娥回宫,并册封为太后。彩娥深知皇宫丑恶,不愿回宫去过那种明争暗斗的生活,就和陈荣一直住在周龙山下种植“磐五味”,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彩娥生不为“凤”,死后却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凤凰山。因彩娥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当地人们就把此山叫做“飞凤山”了。

石窑洞:一位作家的创作“书屋”

在缙永古道上,至今还有一个高、宽、深均为三米的石窑洞蛰伏在周龙山上,这个石窑洞就是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它不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那样一担土一担土挖出来的,而是像石拱桥那样全用石头垒成的。石窑洞是原始古道的产物,在这个石窑洞里,既沉积了古老的山民文化,也孕育了一个专写大盘山英雄传的作家。陈剑飞说:“我的家乡在胡山,我对周龙山上的石窑洞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我常常到周龙山上砍柴、放牛,在石窑洞里躲过雨。长大后,星期天回家在周龙山上种番薯、洋芋、玉米,也常常在石窑洞里休息,烧铜罐饭做午餐。退休后,石窑洞就成了我创作的书屋。”

1981年,陈剑飞调到仁川乡(当时仁川镇还是乡)方山小学任教。仁川是一个革命老区,流传着许许多多革命斗争的故事。陈剑飞一踏上这块热土,就被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感动了。陈剑飞从小热爱文学,在中学读书时就做过文学家的梦。初中毕业后,他走上了三尺讲台,由于教学工作繁重,他只好把自己的那个少年梦悄悄地藏了起来,调到方山小学任教后,当年红军斗土豪、分田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又使他那个少年梦像春草一般苏醒过来。于是,他星期天回家,常常登上周龙山,坐在石窑洞里,一边远眺清明尖,一边构思《大盘山英雄传》,但由于缺乏对浙中地区整个革命斗争史的了解,此书一直难以写成。

1983年,磐安恢复县建制,陈剑飞调到县党史办公室工作,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地方党史的调查与研究中。凡是当年红军、赤卫队战斗过的地方,哪怕山再高、坞再深、洞再险,他都不辞劳累认真地寻觅。他前后走访了上千人,记下了100万字的笔记,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了解中,一个个英雄人物感染着他,一个个革命斗争故事感动着他,陈剑飞又一次涌动起创作的欲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一边撰写着党史资料,一边重新开始了《大盘山英雄传》的创作。

经过数年学习和努力,陈剑飞把50万字的初稿写了出来。但作为一部历史演义,他所写的这些东西与文学作品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于是他就一边钻研名著,探求创作方法;一边拜访名家,讨教表现手法。陈剑飞回忆说,为了钻研名著,探求创作方法,他不知多少次带着铜罐饭来到周龙山上的石窑洞里重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和其它一些章回小说,周龙山上清净,无人干扰。坐在石窑洞里,就像当年红军住在山洞里一样,一幕幕如火如荼的战斗画卷又浮现在他的眼前。在石窑洞里,他一边感受着红军艰苦生活,一边重新构思情节,布局谋篇。后来,在吴越、章克炳、唐宗龙等作家的指导下,他把初稿全部推倒重写,经过数易其稿,一部反映大盘山革命斗争的历史演义终于脱稿了,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93年,《大盘山英雄传》荣获省党史研究成果一等奖。

退休后,陈剑飞又在周龙山上的石窑洞里构思创作了《盘山擒魔》、《旭日照群山》、《盘山少年》等反映红军在大盘山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作品。陈剑飞说,每当他住进石窑洞,精力就特别旺盛,才思特别活跃,创作欲望特别高涨,他从写大盘山英雄史萌生了写全国革命斗争史,他花了7年时间,在石窑洞里构思创作了《九死一生蒋介石》和《新中华传奇》。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