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台古道

#

人文历史

  源自华顶山拜经台的大同溪,在经过 飞流直泻3000米的激情后,到达岭脚开始放缓流速,朝着东北方向前进,沿途滋润水上湾,石枧、枧七棚、象下,下垟等村庄,在下庄村的下方,接纳进龙潭坑溪水,拐个大弯,转向东南继续向前。直到纳入逐步峰下的山井坑(三金坑)溪水后,溪流改称梅坑,奔腾南下,到了麻朱潭,又纳入上深坑溪水,溪流基本开始完全进入宁海境内,宁海人称其为清水溪。清水溪同混水溪(源自华顶坑)汇合后,改称白溪,徐霞客时称水母溪。

高山古道大同岭,整修于五代十国后期和北宋早期。千余年来,车水马龙,但到了1972年,修通了城关至大同的公路,两地间每日有班车往来,因此,大同岭开始冷落。大同岭脚的公路里程是天培线39km,自此开始,公路替代了古道,相伴大同溪往下行,十余里后,通过一个山口,公路右边有齐整的台阶岭道,就此步行下山,竹林中掩映着一座据说原建于宋朝,清末时大修的四合院式的古庙——分香庙。庙下一座石拱桥,跨过龙潭坑,对面就是通向银板坑村的康庄公路了。很多人都对银板坑感兴趣,我也去过几次,但还是没有完全搞清它那特殊的历史。

银板坑村原是新昌县飞地,解放初期为了方便管理,于1949年8月划归天台县。银板坑距大同下庄村约5里,早几年砼路取代了古道,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村边。根据《天台县地名志》136页说,全村20余户,100余人,以余姓为主,祖宗是1945年从南京逃荒至此定居的。这样算来,银板坑建村才60余年,这显然于事实不符。试想,如果村祖是1938年从南京逃来的,还有可能,因为那是小日本攻打南京的年月。1945年,抗战胜利成定局,再逃亡好像就没有必要了。我曾在银板坑村下巧遇去逐步串门回来的余老汉,现年88岁,是全村最年长者,据他讲,立村200年左右,现在子孙延续到了第10代,他本人是第5代,从小土生土长,一直居住在银板坑。他说村祖是一对年轻的夫妻,老家是安徽潜山县,具体何时过来,为什么要过来,他也说不清楚。民间有传说,银板坑村民是太平天国将士的后代,这倒极有可能。清朝咸丰、同治时,太平军南京兵败,将士四散,各自逃难,躲进深山冷岙里活命谋生,这从时间上从理论上完全说得过去。

2011年银板坑至逐步的砼路开通,两村间小型车辆来回自如,在此之前,两村间翻山越岭,有着约一小时路程。银板坑村下的砼路,避开了古道的上岭路段,先是一直往下走,到达第二个长满翠竹的山坡时,右边山岗上有一条明显的小路,就此下去,不远处就是卵石铺设的古道,再走几分钟,就踏上了高大宽阔的永迎桥。

据谢旅志先生的《天台山古桥》介绍,永迎桥建于1928年,桥长29米,拱宽12米,桥高8米,桥面宽5米。如此大桥,可见这条古道的举足轻重。1997年,国务院在永迎桥桥面中心的边侧立下1号界碑,确定桥中心为台州——宁波的分界线。2009年,又换立成标准化界碑。


跨过永迎桥,山脚有座石墙瓦顶的路廊,廊内有石碑,刻字介绍了1928年修筑永迎桥,1929年修建路廊的情况。就着路廊前台阶岭道上山,2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逐步村。逐步是个大村,有着300户人家,解放前也是新昌县飞地。1949年8月,和同为飞地的张辽、大陈、王家染等大片村庄划归宁海县,听说当时成立过逐步乡,后来全部并入双峰乡,现在属于黄坛镇,村里每天有两班从宁海县城开来的城乡公交车,单程一个半小时,交通还算方便 。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