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湖冈岭古道

#

人文历史

从雁湖冈岭的南端凌云村开始,穿过雁湖村,便面临一个岔路口,向右宝冠峰,往左梅雨瀑,南宋王十朋有诗咏梅雨瀑曰:“灵源东接雁池遥,裂石崩崖下九霄。云断青天倚长剑,月明泉室挂生绡。江声雨势三秋急,雪片冰花五月饶。休勒移文北山去,他年来赴石梁招。”清人梁祉游过梅雨瀑后,亦有诗道:“岩上飞泉高百尺,岩前碎玉击寒石。青萝湿处少人来,满地莓苔鹿逐迹。”

梅雨瀑瀑下有潭,随梅雨瀑而叫梅雨潭。潭浅而广,中有巨石横卧,水清如碧,流水咚咚。再走大约1公里左右,又有岔路,右边通往雁湖冈,往左可到罗带瀑。通往罗带瀑的是山中小路,曲径通幽,前行再遇一条岔路,穿过岩石自然垒成的岩门,就到了罗布瀑,而往上走,则是阳明洞。

穿过岩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巨大的乱石,水从乱石中奔流而出,左转右旋一段路后,靠右一块平整的岩壁上镌有民国乐清名士朱镜宙的摩崖石刻,文曰:“永嘉梅雨清,邑人徐熙、徐声豪、阮道镕、蔡徴、蔡佐、何洵、金步扬、刘建瓯、倪复中、张纲、应朱明、翁亦豪、朱侠、朱镜宙、朱宝元,民国丁丑三月同来。朱镜宙书。”

再前行几步,一条小溪上筑一石桥,名骆驼桥,左拐弯后的岩壁上,“罗带瀑”三字赫然眼前。不远处岩壁也有题款,为1935年国民党陆军中将罗卓英在温州公署专员许蟠云陪同下,来游雁荡山时题刻,文曰:“潘君耀庭,探得新瀑,导余来游,为名罗带,并咏以为诗:石困云母屏,水织罗纹带。来上美人腰,飘飘仙子态。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岭南罗卓英、黄岩许蟠云书。”文中“潘耀庭”,名潘球,乐清人,民国年间因反对增税与上司反目,辞职还乡,因酷爱雁荡山水而发现了罗带瀑。

与罗带飞瀑相邻的景点还有含珠峰与西石梁洞、西石梁瀑布。含珠峰,是两峰之间夹着一块巨石,像一块明珠,不知被哪路神仙紧紧地含在巨唇之中。通往西石梁的路,一边是小溪,一边是山崖,小溪流水潺潺,山崖山花烂漫。拐过几个弯就看见西石梁瀑布,从高达160多米的高崖上奔泻而下,下刻有孙科所书的“幽泉”二字。

1934年,立法院院长孙科偕夫人,陪侍其生母卢太夫人游览雁荡,同行者有立法院秘书长梁寒操、孙科儿女等。卢太夫人游后,甚爱西石梁大瀑下的一方深岩水穴。故孙科在游后三年,书寄“幽泉”二字予乐清芙蓉人蔡履平,蔡遂着人刻于西石梁大瀑下。

再前行半小时左右,可到梯形谷。在谷口的东南方,一峰拔地而起,高约100米,体圆色白,极似华表,因名石表峰。据传清顺治八年(1651),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隐蔽此峰对面的绝壁间讲学,宣传抗清主张,进行抗清活动,并创立“双瀑讲学院”,传授史学。

梯形谷地形山貌独特,三面峰壁环合,幽深寂静,游人只能从二米多宽的洞中进入谷内。谷深约300米,其内铺有一条100多级的石磴,看上去像一张云梯,故名梯形谷。谷底左侧嶂顶有个缺口,瀑水悬泻,因谷得名为梯云瀑。瀑下潭广二三亩,潭水清澈透碧,倒影如画。

1937年秋,蔡元培偕同吴稚晖、张默君、邵元冲、马寅初等人来此游览。马寅初经不住梯形瀑潭的诱惑,情不自禁地脱衣跃入潭中畅游起来。蔡元培笑道:“此潭可有名称?”吴稚晖接口戏谑:“洗马潭。”一众人等听后,笑得前俯后仰,声漫空谷,回音袅袅。

过了梯形谷,努力攀爬几小时,就到达雁湖。雁湖位于雁湖岗,海拔977米,雁湖有六湖,总面积达300余亩,气象苍茫阔大。雁荡山,一般是岩多于土,惟雁湖泥涂数丈,深秋芦花竞放,无异江渚,叹为奇观。徐霞客在游记中说古时雁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归时多宿于此”。清人方尚惠曾咏雁湖:“一望连大海,湖寒长似秋。空山归宿雁,乱荻映沧洲。”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有道人在岗上宾秋洞内筑石室而居,洞因名为道人洞。

时变景迁,雁湖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干涸,仅留下数处浅水塘。昔日碧波,变成了一片黑色香灰土。清人程浩在《雁湖》诗中曾发出“人间此景应无二,欲请山灵觅水源”的慨叹。为了恢复昔日雁湖面貌,1986年,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对此湖进行了清淤复原,现已有10余亩的北湖可供游人观赏。

雁湖土壤肥沃,又终年云雾缭绕,宜于种茶,民国初年,潘耀庭等人曾于雁湖种茶2万株。1956年,在湖上建立了茶场,广种云雾茶。昔日的“鸿雁之家”成了“雁茗之乡”。雁湖的湖虽已不复往昔,而“雁湖日出”和“雁湖云海”却还是壮丽的奇观。

古道终点为砩头村,一条小溪——横溪横穿村前。鸟声啁啾,溪流涓涓,鸭戏于水,农妇安详淘米洗衣,竹林青翠欲滴,构成了一幅美丽安逸的田园生活图。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