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岭古道

#

人文历史

特色

古道的沿途史迹丰富,在茂林山径內,有废垦地、古榕树、废石屋、石墙、石阶、石棺,并有凯达阁兰族祭义场中的七星堆,石堆似乎是以人工叠砌,巨石曾垒如金字塔,塔內有石阶布径,且矗立于二山凹谷高处,视野辽阔(可见福隆外海),如同七星山义场陵地,至为奥妙。  


隆岭古道是自福隆的內隆林越岭草岭,由山区北端到石城的一段。石城出口处,相传有石城碉堡临海而建,为原住民据守,以阻擋外来船只靠岸因而得名。此古道亦是淡兰孔道中,汉人最早开发的一段,为道光年间漳州杨姓人家入福隆开垦时,循原住民游猎山径所开发的,嘉庆12年间便先成形,因昔日越岭山径林木茂密,终年云雾笼罩,故名之。清朝第一位入兰官员杨廷里曾咏诗如下:
三貂甫过又隆岭,岚气迷漫日乍红。
矗立参天云际树,横空跨海雨余虹。
杨庭里 ─(孟夏六日重上三貂岭口占) 


又在文献上提及这一条路:隆岭在厅治之北五十五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烟雨笼树,所谓隆岭夕烟乃八景之一,岭脚有关防,为清朝入兰之孔道。日据时代,日本人开铁路凿隧道于古道下方,在出隧道口的福隆一端镌刻治天险,石城出口则是北云飞处,二题苍劲有力。 


古道的入口山径是沿干溪谷而上呈30度斜坡而上,约10分钟遇到废石屋,路况才有改善,附近也有果园、废梯田,继续沿石屋旁小径,上行10分钟遇缓地,有散落倾圮的土地公石塊(字迹已模糊),再走上15分钟,抵达古道最高点鞍部处。鞍部旁另有字迹明显福德正神之石碑及气根悬垂百年老榕一株,鞍部左方的棱线,就是连接福隆山,桶盘堀走到草岭古道的山派。 


越过古道鞍部后順隆隆溪源头缓坡而下,路径宽敞幽美,林木高大蓊郁,四处可见山菊、鸭腳木、楼梯草、及象征潮湿性植物的水同木,满布山径溪谷间,并有数十棵榕树,井然有序并排陈列路旁,其中一株古榕,树干盘就横身,且气根粗大悬垂至地面,形同一座大木林,庞然屹立着,壮观气势、难得一见。接着下方路径,又有半月形,石墙雨道砌得相当精致工整,石墙周遭是平坦埕地,且溪源流经过处接砌有石沟引导水流,这儿大概是古时供旅人休憩打尖的重要之处吧! 


继续往下走,陆续可见残缺石屋墙或农垦地,废弃于溪谷密林中,20分钟过后遇叉路,路迹变的狭隘,杂草丛生(左方上陡路是通往福隆山),循右径下切再10分钟就可抵达溪边一处空旷地,溪旁造有石墙斑驳,需过溪右转(右转上方有大片废垦地),一段路程后有一交叉路呈十字状,若往前可见漳州杨氏人家后裔之废弃石屋聚落,需左绕下坡路过一座水泥桥接上水泥产业道路,水泥桥附近有清朝咸丰年间的石棺木及凯达格兰族的七星堆,需费点心思去寻找。 


产业道路接上外隆林街的柏油路约十几分钟(交叉口标有东北角管理处图示标牌),外隆林庄口有一座废弃军营,军营左下方下去,即可找到日据时代旧火车隧道洞口,題有治天险三个飛舞大字,若从右方过马路,路旁就可见到开凿隧道有功的日本人“吉茂英次郎”的石碑,古道的知性缅怀之行,即可由此画下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