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营古道

#

人文历史

因1874发生牡丹社事件,清廷遂展开了辟建开山抚番的工程,开凿了几条通往后山的越岭道。光绪8年(1882)正式修筑这条平埔族人移民东部之路,当初命名“三条仑道”。到清末都是唯一可通往后山之路。


日治时期,日本人亦8次修建清朝的三条仑道,使之成为镇压当地原住民排湾族的理番道路,也因为道路经过最高的警备据点为浸水营,所以路名不沿袭旧名,而被称为“浸水营越岭道”,经拓建的浸水营越岭道路径大致与三条仑道相同。步道上现存的人文遗址包括有“姑仔仑旧社”、“出水坡遗址”、“浸水营清代营盘址”、“浸水营日警驻在所”等。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的父亲胡铁花于清光绪十八年曾在台湾任职台东知州,当时便是利用这条古道过去台东述职的。



特色

走访“浸水营古道”,西段部分大多经由枋寮新开村附近的“大汉山林道”上山,此林道已渐渐取代原古道西段部分,为国军大汉营区所辟建,车辆可通行。约行至林道23.5公里处在“大树林”与原古道会合,接下来的东段部分则正式规划为“浸水营国家步道”,长约15.4公里,车辆不可通行,靠步行约1天之内可走完全部路程,古道海拔落差介于200米~1,450米之间,可以远眺南北大武山。另,欲登步道者在进入到管制哨以上,必须事先办理入山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