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岭古道

#

人文历史

《嘉靖太平县志》在写到天马山时提到,“天马山,昂首霄汉,势如行空。在县治南偏东……其支东北行,冈峦秀润,上有雁鸣塔,与天柱、兴文二塔并峙,望之如天外三峰。岭路通郭岙,名黄泥岭。故老云:旧本无岭,迁遣时界外人为官兵所驱,众潜避逾此,三日夜络绎不绝,遂成大路。”


郭岙即今城南横山郭岙(又名谷岙),迁遣指的是明朝初年,倭寇横行,明廷实行迁界政策。


《嘉靖太平县志》在写到乌沙浦时说:“国初因寇氛徙民腹里,筑木城为限,自塘下街东南至乌沙浦,下抵松门,并在界外。”


就是说,黄泥岭这条山路,原本没有路,界外人从这条山道偷越界线,三日三夜就成了路。


算起来这条山路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特色

鄞州塘溪镇上周村到奉化松岙镇后山村有一条黄泥岭古道,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是鄞奉两地的重要交通要道。那些光滑斑驳的鹅卵石路面、年久失修的土木凉亭、布满青苔的石凳都显示着曾经的繁荣热闹,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进入古道之前老人见行人要去黄泥岭,都善意地提醒,现在的道路被杂草和树枝覆盖,村里人基本不走那里的道路,希望不要去冒险。


事实果然如老人们所说的那样,越往上路越窄,基本看不到象样的道路,茅草和刺藤布满路面,许多地方人只能钻进树缝里穿行。行人们一边开路,一边鼓励着前行,虽然手和脚被割出了一道道血痕!


攀登的山路上,遇到正在造亭子和厕所的村民,看看这些全部由毛竹造出来的房子,工艺真的不错大为赞叹。据他们介绍,这是镇里拨款造的,主要供游客们休息,今后还要对道路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旅游,正所谓“欲引凤凰来,先栽梧桐树”,看来是捷足先登。


到达山顶略显破旧的亭子里,有一块石碑,立于民国19年,石碑上一部分字已经风化掉,大致意思还能辨认出来。上面记录的是黄泥岭古道的历史地位和当初繁荣时候的景象。看来这条古道真的有来头的。


触摸得到大自然所赋予的恩赐。“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到了山脚——后山村的村口。迫不及待在沟渠边洗一把脸,整理一下行装,让身体得到些许的放松。


返回途中,途经浙江船厂,看到规模庞大的厂房和现代化的造船设备,远处的海面上停靠着一些巨轮。在旁边可以找到海鲜饭店用餐,那些透骨新鲜的海产品,叫不出名字的特产,瞬间彻底地忘掉登山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