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古道

#

人文历史

完好地保留着令人叫绝的“蹄窝奇观”的京西玉河古道有望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本市惟一以“道路”为申报单位的文保项目。


玉河古道蹄窝
玉河古道又称西山大道中道,有文字记载的修建始于唐五代年间,因城子、大峪历史上长期属于玉河县,故称玉河古道。后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修建,是门头沟区运煤业的重要道路。蕴含有丰富的煤炭文化资源,极具研究值。


据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记载,玉河古道东起大峪村,西至王平口。大峪至圈门的一段古道已经消失,从圈门至大寒岭关城一段古道保存较好。其中在峰口庵关城往西南行百余米,就可看到令人震撼的“蹄窝奇观”,在只有13米长,1.5米宽的岩石上,有大小、深浅不等的蹄窝达百余个。不知历经多少年、走过多少运煤的骡驮、往北京运送过多少煤炭,才能创造出如此奇观,并与当年的“阜成梅花”遥相呼应。其余如圈门戏楼、过街楼、窑神庙等也是极具文化价值。


玉河古道为过去京西煤炭运进北京的道路,从门头沟一直到阜城门,路很长,是不错的徒步线路,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长短。


路线为苹果园地铁—圈门—天桥浮—官厅煤矿—峰口庵—大地—铁陀山—大地—赵家台—潭柘寺。返程在潭柘寺坐931回到苹果园地铁。


苹果园地铁站坐370到圈门下车后,就可以看到一条沟,这就是门头沟,如今水已干涸。村头有个门楼就是圈门,以前还有个戏院。


沿着沟边的路向山里走,沿途是村庄,可以欣赏山色,走到天桥浮煤矿(如今已经废弃)。煤矿边有石头铺的古道,上面可以看到过去运煤的驼队留下的蹄窝。


山上有破败的三义庙,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规模。还有抗日时期留下的炮楼。进拉拉湖村,古道继续着,一直到潭柘寺,北京最老的唐代的寺院。

特色

竹海可以淹没你的视线。古道像一条游龙,在这无边的竹海中穿行。古道长亭是中国最美的文化之一。桂川古道上有两个路亭,名称简单而直白,分别叫上、下路亭。


不时山岭上伸出几块突兀的石块。这些可不是普通的石块。这些石块叫“挑丁”,用来拦截毛竹。竹山高远广袤,山民如何把伐下的毛竹运出深山,自有一套办法。他们利用山势,把毛竹一根根顺着山沟滑下去。“挑灯”把毛竹拦截在古道上,然后沿着古道把毛竹挑出山外。一块小小的石头凝聚了当地老百姓的智慧。


阳光明晃晃的,径直走出去。站在阳光下,才知道已经穿越了十里竹海。站在山岭上眺望,泽雅水库像一弯璞玉藏在群山的环抱中,美得奇异。观水,观山、观竹海,这里是最佳位置。


再往前就是洞桥头村,漫山都是梯田,蓝天辽阔,梯田广袤。古道飞腾梯田之上。绕过山弯,就到桂川村了。这个白云深处的古村,海拔有500多米。 一条小溪从村前潺潺流过。村里民居全部是粗石砌墙,红瓦覆盖。这些红瓦都是村民自己烧制的。红瓦古村有着别具一格的美。


在盘旋而上的古道上,可以看到对面山上有一片田野。这是桂川人农业学大寨时的硕果。桂川人开山造田,将水从山坳里引到村对面的大平山去,全村男女老少不分白天黑夜参加造田。这造田行动还引起了当时温州地委和省领导的重视,不少城里的单位和学生也来参观学习和劳动。那一年,桂川人在大平山改造出水田二十多亩。为推广桂川农业学大寨的经验,省里还在桂川开了现场会。后来村里人,陆陆续续还开垦了几十亩水田——那个特殊的年代虽已远去,却留下了历史的遗迹。绿竹环绕的田野,像个聚宝盆,村里人依然在这里耕耘收获。


这白云深处的人家,耕田、种菜,土灶烧三餐,闲坐话桑麻,日出开门见山,日落关门枕山,过着原始本真的生活。在这里,心会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