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

#

人文历史

潇贺古道确是秦建"新道"史籍和现代文献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佐证。宋人范之晔编《秦史拾遗》(商务印刷馆民国二十八年版26页)说秦有"道于潇永临封,为秦蔚屠睢督帅征络越所辟也。"这里的潇即潇水,永即永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零陵,临即临水,就是现在拉家带口 江,封即封水,就是现在的贺江。范之晔的这句话,不但指明了它为谁所辟(修建) ,因何而辟等问题,后人将该道称为"潇贺古道",会不会有其中的原因呢?


宋人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中也说,:"入岭南之途有五,自道(道 )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它不但说明了道 州至贺州的这条"潇贺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而且还可以与同朝和、人范之晔的话相印证。

富川著名学者、专家王国政先生为了证明潇贺古道是秦建"新道",专门跑到秦朝都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管理处找专家要来秦朝"商鞍尺",对潇贺古道与西安秦古道的路形、路宽、用石、车辙、设桥过水等方面进行测量、对比和考评,查阅了大量的史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缍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

特色

       一

窄窄潇贺古道仅1米来宽,一般都就地取材用河边的鹅卵石或山边的碎石块铺成的。沿着山间谷地、穿过田野河流,蜿蜒伸向远方。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脚下的这条崎岖的小道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后,旋即派屠睢率50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征西瓯岭南,其中有一路大军从萌渚岭挥戈南下,计划由永州、富川、临贺(今日贺州)、广信(今日梧州)直达广州。因交通不便,全军人马在山中与西瓯族人相持三年多,最终屠睢奉命开辟岭口通道,于公元前214年,完成统一岭南大业。次年,为便于对岭南三郡进行统辖管理,秦朝又将原来的军用通道扩修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四条 “新道”。其中从湖南道州入广西贺州的“新道”就是今日的潇贺古道,全长为170多公里,经过30多个村寨和城镇。


虽然历史上先后有五条跨越五岭连接中原和岭南的古道,但在汉唐之前,潇贺古道堪称今日的京珠高速通道。据说当时人们从中原迁移到岭南,大多沿长江、湘江和潇水至道州 (今湖南永州道县),然后经潇贺古道翻越五岭中的萌渚岭和都庞岭到达广西贺州。然后沿富江、贺江、西江顺流而下往东到达番禺(今日广州);往西则到达徐闻、合浦一带。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串通中原、岭南、东南亚的“海陆丝绸之路”中,潇贺古道是极重要的一段。这样的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唐代张九龄主持加修梅关古道后,大批北方移民开始由梅关古道南下经珠玑巷定居广东各地。潇贺古道便渐渐衰落。


  二

行走在崎岖的潇贺古道,我们无法想像昔日古代官吏奉差出入,书生进京赶考,还有那民间货物运输、走亲访友,都是沿着这条崎岖的小道,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走向他们的目的地。昔日辉煌早已随岁月流逝,如今只有寂静和荒凉伴随着这条千年古道。虽然如此,沿路偶遇的一个村、一座桥、一间亭等诸多历史遗迹,仍然散发着古朴的民风,让我们感受到古道的荣耀。


凉亭是古道上的一大特色。当年的古道上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这些凉亭大多数由那些乐善之人募捐修建的。它们像一个又一个中国节将道路串连了起来,将村庄、城镇也串连了起来,给每一个离乡背井的赶路人平添一份温情和关怀。但是由于年渊历久,以及历史或自然的变迁,那些古道凉亭也大部被毁。但我们还是有幸能见到如同沧海遗珠般的凉亭。这些凉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用青砖砌成,亭中四壁立有石凳木板,坚实牢固,供来往行人安坐歇息。据当地的导游说,有的凉亭内一般会设有盛水的石槽石缸、和喝茶的竹筒和饮水的木勺;如果凉亭内没有石缸,那附近绑定有甘甜的山泉或水井。有些考究点的凉亭还聘有专职的挑水烧茶人,除挑水烧茶免费供来往客商饮用外,他还可摆摊卖些酸菜稀粥、针线草鞋、米饼水果,既方便了行人也挣得了收入。


  三

一座小小的凉亭,演绎着人间的冷暖,也诠释着世事的悲欢。南来北往的过客坐于亭中,歇脚饮茶,避风躲雨、驱寒消暑;还有文人相聚,举酒吟诗,端茶作画;情侣挥泪长亭、父母叮嘱游子、挚友揖别柳下等,凉亭内上演的那一幕幕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而幽亭系柳、长亭话别的今古佳话更是历代文学戏曲的经久不衰的题材。


但是,古道上的凉亭正在渐渐消失。当地的老乡告诉我们: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通道开始逐步被公路取代,其道上的凉亭被拆除;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人民政府曾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对属于未通公路,但尚属交通要道的凉亭予以修缮。而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为修建炼钢高炉和厂棚,多就近拆毁凉亭作为建材。20世纪60至70年代初,县乡公路广泛兴建,学校普及到村,凉亭和庙宇一样也逃脱不了被拆毁的命运。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的名义修路建厂,又有一批凉亭在渐渐消失。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长亭外、古道边”真的只能是一种意象存在于我们的想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