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盐古道

#

人文历史

说起古盐道,寨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对那些陈年旧事如数家珍。自清朝末年到民国末年,这条盐大路南来北往的盐客、山货客、布客、鸦片客和“挑老二”、“背老二”常年川流不息。由于雷音山山高林密,道路艰险,夜间不便赶路,客商、力夫只能在山下投宿。


兴盛时期,在张高寨的盐道上,客店随处可见,最出名的有穿心店、横店子、毛店子,还有雷音山下石盘沟边的巴岩店。原先只有几户人家的地方,建成了约有五、六十丈长的一条街和一座关庙。好些外地生意人在街上做起盐巴、山货、粮食、布匹、石膏等生意,街上还有一个赌馆、两个鸦片馆,随时有几十人在赌博或吸鸦片。每逢赶集的日子,街后的小溪边还拴有十多匹客商们的坐骑。可见当时街面的繁华景象。有些生意人看到张高寨的生意好做,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子孙,使这里原本不多的住户人家,发展成了较有规模的村落。


“早上三杵慢悠悠,晚上三杵赶宿头”,“肩挑一百八、裤儿打疙瘩,要得疙瘩散,还要鼓劲挑三年。”听着古盐道流传下来的这些俚俗语言,仿佛看见了古盐道上盐夫们艰难跋涉的身影,听到了盐夫们悠扬的情歌和雄浑的号子在深山幽谷里回响。


  文化积淀深厚

如今,那段特殊的历史虽然消失,盐道的喧闹繁华已成过去,但源远流长的古盐道风情文化却积淀深厚,极大地丰富了张高寨的文化内涵。


寨子里的人喜欢唱山民歌,就是那时的文化遗产。土家汉子们传唱的歌就是从盐道上学来的。他们在劳动中传唱,在鸟语花香的青山翠竹林里,在小桥流水边用山民歌交流情感。如《劝世歌》:“正月过了年,劝郎去背盐,养儿要报父母恩,百善孝为先。八月是中秋,劝郎把亲收,哪怕我是你的人,露水夫妻不长久。冬月落大雪,赌场去不得,劝郎想一想,几个赌钱好下场?卖了田地再卖房,卖了妻儿去逃荒。”


这里的山民歌实在是太多了,据寨子上的老人讲,唱三天三夜不重复。


张高寨不但民俗文化积淀较深,红色文化也流传久远。1928年12月至1934年4月,贺龙带领红军八进八出沙溪,红军独立团常年在沙溪打游击。寨子里的一些老人记得,红军从盐道开过来,驻扎在毛店子,第二天处决了一名违反群众纪律的红军战士,街后头至今还有那座“红军坟”。红军在寨子里劫富济贫,将土豪吴显南的粮食分给了穷户。那些穷户害怕红军走后遭到报复,晚上又悄悄把粮食送还给吴家。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红军将吴显南押到湖南,几个月以后才放回来。


解放后,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古盐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张高寨也就随着古盐道的衰落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也正是由于交通的闭塞,寨子里的吊脚楼群才以一种自然的状态被保存了下来。


特色

张高寨是巴盐古道上的一个风情小寨。过去,这条路上的盐贩子、布客、鸦片客、山货客、“挑老二”、“背子客”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在短短的三公里路上就有“穿心店”“横店子”、“毛店子”、“石盘街”、“巴岩店”。一年四季,锅里不熄火,路上不断人。日前,记者走进这座沧桑古寨,去触摸它曾经辉煌的历史。

  古寨风景优美

在利川市沙溪乡繁荣村有一处至今保存尚好的古寨———张高寨。寨子由70多户人家居住的45栋吊脚楼组成,构成相对集中的三个院落。这些院落沿着蜿蜒在溪边的古盐道而建。“吊脚楼、翘屋檐、方格窗、朱红门”是古民居的特色。寨子的中心过去是古盐道上一个小集镇,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群山环抱竹枝青,村内坦途向远延。楼角翘檐勾画图,碧波清水映家园。”就是张高寨的真实写照。这里冬天很少下雪,山上一年四季绿树、翠竹郁郁葱葱,若是到了杜鹃花盛开的季节,各种花儿漫山遍野。深山密林,溪水潺潺,景色怡人。


如果你夜宿张高寨,享受乡村特有的宁静与舒适,就仿佛到了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一般。清晨在鸡鸣犬吠声中醒来,夜雨初晴的村寨、山林、田园如洗过一般,吸一口空气也感觉是甜丝丝的。南边峰峦叠翠的雷音山上翻卷着一团团薄薄的云雾,恰似新娘子的婚纱在轻飘曼舞。北边山上那座突兀的手指岩披云挂雾,好像观音端坐莲台,当雾散去时又好似伸出的大拇指在称赞这方山水的无限美好。清晨或傍晚袅袅升起的炊烟,又给寨子涂抹上一层仙山琼阁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