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古道

#

人文历史

吴越古道建于五代,曾是埋没忠骨的古战场,太平盛世时又成为贯通吴越跟南唐的必经之路,山人由此采药去,商旅从此走向他乡。征战、古寺、山水,甚至佳姻……关于古老岁月的一切回忆和遐想,在这条长达三十五公里的古道沿途,都能找到最真切的诠释。


吴越国,偏安一隅,却统治地方长达80多年。它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临安人钱镠所创。吴越王修筑海塘、灌溉农桑、开拓海运、拓展贸易,从此为江南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名。


千顷关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为浙北三关。据考证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首都临安的重要关口和要道。一千一百多年前,为了防御入侵,吴越国修了这条栈道。在千顷关的两端,割据势力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厮杀,其中杨行密跟吴越王钱镠最为水火不容,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百姓深受其害。传说杨行密曾经让人用大的绳索做钱贯,称之为“穿钱眼”;而钱镠对此也做出了充满挑衅的回应——每年派人上山砍柳树,图的是谐音“砍杨头”的口舌之快。


公元913年吴越王派三个能征善战的儿子在此激战淮南杨行密部将,激战中杨行密在千顷关活捉吴越兄弟。这段纷争,最后以一场政治联姻的形式得以消弭。为了免除争战,保境安民,杨行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钱镠的儿子钱传瓘,钱传瓘道别了山明水秀的杭州,来到杨行密统治的这片崇山峻岭。


如今,高山上绵延起伏的两翼石墙和用石头修葺的防事遗迹依稀可见,只是在当年这片古战场上厮杀血拼的场景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


吴越古道的起点在安徽宁国市万家乡云山村千顷山之中。千顷山即唐岭,属天目山山脉,最高海拔是1363米的乐利峰,是宁国境内第二高峰。《昌化县志》(1924年版)所载:“乐利峰在千顷山左,壁立孤峭,上可望钱塘江,背极芜湖县,峰峦特秀,石壁峭立百余丈,飞泉自山崖下泻,四时不竭。石山莎草,厚如茵褥,若龙须然。山高而险峻,春冬雾气,白昼如夜”。此载,已足以让人领悟到此峰的大概。极目远眺,有“咫尺之间,尽收千里之胜”之感。 吴越古道全长约35公里,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浙江)与南唐(安徽)的主要通道。顺吴越古道石板路台阶而上,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鸣,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画中游。约2—3个小时到达千倾关,千顷关为两块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构成,像门一样挡在眼前,这一处天然石门,高近4米,厚约3米,宽可两人并行,其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登上石门,拔开石墙上面的杂枝,曼延起伏的两翼石墙,是古城墙防守工事。千顷关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为浙北三关,是当年拱卫吴越国首都临安的重要关口。再往前走400米左右就是“江南第一池”—浙西天池。山水奇秀,风光独特的浙西天池位于海拔1100米的千顷山巅,湖水清洌幽蓝,水天一色,山峦缓伏,视野开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的主要栖息地。天池四周低山环列,芳草鲜美,泉流淙淙,小涧纵横,唯独中间形成一坦荡的盆地,呈山山朝千顷,水水往池流之势。浙西天池水面面积达900亩,是目前江南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湖泊之一。可谓“神池浩渺,天镜浮空”。因此,浙西天池又被称为“江南第一池”。 站在湖边,极目远眺,顿感心旷神怡。风平浪静的池水,浩淼一碧,清澄甘洌,掬手可饮,在日月斜晖的映照下,似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放置于此。蓝天、白云、山峦、野花……尽倒映于湖水之中;山风起时,碧波荡漾,倒影不时晃动,呈现出幕幕变化无穷的幻景;而“鸟在水中飞,鱼在天上游”的奇景,更叫人拍手叫绝。正如宋朝著名诗人章槱游玩千顷山时所题:一池春水应江潮,中起沙鸥数尺高。谁说风云远朝市,乱山深处亦波涛。 千顷山第二高峰乐利峰巍峨挺拔于浙西天池东北侧,海拔1363米。《昌化县志》(1924年版)所载:“乐利峰在千顷山左,壁立孤峭,上可望钱塘江,背极芜湖县,峰峦特秀,石壁峭立百余丈,飞泉自山崖下泻,四时不竭。石山莎草,厚如茵褥,若龙须然。山高而险峻,春冬雾气,白昼如夜”。此载,已足以让人领悟到此峰的大概。此时极目远眺,真叫人有“咫尺之间,尽收千里之胜”之感。


特色

宁国的锅子类似干锅,但是有别干锅 ,准确来说应该是从徽州一品锅演变而来的。在宁国,冬天家家户户吃锅子,可以是普通的大白菜,芹菜,腌白菜,也可以是招待亲朋好友的牛肉,鱼,野味。通常情况下,锅子里面主料不会超过3种(这是与徽州一品锅最大的区别),主要是肉类搭配干菜,或者肉类搭配腌菜。每年中秋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吃的板栗炖鸡,以及春节期间用来招待客人的白果童子鸡都是锅子一种,当地人也称之为炖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