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汉班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罗汉班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达到鼎盛。据民间传说,戚继光在义乌招收3000义乌兵抗倭,后方长年开展练兵活动,由此留下了习武防身的习惯,这便是义乌罗汉班的最初的起源。后来在旧社会,为了迎胡公、庆庙会、搞大型喜事,都会有几班或十几班的罗汉班相聚一起,同场竞技。

  罗汉班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总体上讲,又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走阵容”,在古乐声中,几十人或上百人手持各种器械,穿插走动,摆出各种阵容,分别冠以“长蛇阵”、“蝴蝶阵”、“梅花阵”等各种名字,之后还有“十八罗汉”走阵等等;二是“叠罗汉”,这是继“走阵容”之后马上要表演的一种表演形式,也是罗汉班表演过程中最显功力、最吸引观众的0部分。叠罗汉也有诸多叠法,如“立牌坊”、“树亭阁”、“观音坐殿”、“观音渡船”等,具体编排各有特色、各具匠心。

天下民宿

  早先,义乌有罗汉班10多个,如苏溪镇的新厅村、廿三里的如甫村、大陈镇八里桥头罗汉班等等。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义乌罗汉班有些萎缩;至“文革”时期,罗汉班销声匿迹;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对罗汉班重新挖掘,整理推广,使这项一度萎缩、“文革”时消亡的民间表演艺术重放光芒。1992年,义乌中学操场上五个罗汉班同台竞技,是罗汉班“重现江湖”后的一次辉煌亮相;1994年,义乌罗汉班又被邀参加金华市火腿文化博览会演出;同年,还参加拍摄了《神医朱丹溪》电视剧。 内容来自 BNBVISTA.COM

  如今,随着社会文明脚步的迈进,罗汉班也已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旧社会时,组织罗汉班是为了敬佛、防盗贼及与外村外族对抗,罗汉班成员白天劳动,晚上习枪弄棒;进入新社会以后,由于罗汉班集竞技、武术、表演于一体,它又成了群众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一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