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马伕,汉族祭祀舞蹈,流传于江苏如东一带,是祭祀他们所信奉的"都天王爷"时跳的舞蹈。参加者手持"马扦"(长的针状物)象征"马桩",身挂用于马具上的"马铃",把自己比作是供神使役的"马",行进中进两脚不停地跳动,马铃声铿锵作响,以此虔诚的心理求神保佑。都天王爷的诞辰日,乡民们抬着都天王爷的神驾(放着神像的轿子)出巡,参加"跳马伕"的人,始终伴着神驾在其前后跳舞;舞蹈中常出现的挑担、行船、撒网等相似的动态,显示出渔民、盐民、以及沿海农民的本色。现在早已没有这种迎神赛会的活动了,"跳马伕"从求神祭祀而转化为男子舞蹈的形式,"马扦"与"马铃"也就成为该舞的道具。

  “跳马伕”原是流传于如东一带的祭神舞,所祭之神为“都天王爷”。据传,“都天王爷”是唐肃宗对其守将张巡的追封谥号。唐至德二年(757)十月,张巡(709—757)为抵抗安禄山叛军,守唯阳(今河南商丘南)城十月,弹尽粮绝,乃罗雀掘鼠,给将士充饥。叛军再犯,张用奇谋令军士身系马铃,在城头奔跑,使叛军疑是援军已到,魂飞魄散。张巡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后来朝廷追封,百姓建庙,并于其生日进行祭祀。明清之时,倭寇海匪经常骚扰沿海,当地人们寄情于张,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灾降福,于是将供奉逐渐演化为“烧马夫香”,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如东丰利、马塘、掘港尤甚。70年代末、80年代初,如东民间舞蹈“跳马夫”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得以重放光彩,并先后至南通南京乃至北京南海演出。 Copyright BNBVISTA.COM

  跳马伕简洁、整齐的舞姿,铿锵的节奏,粗犷的呐喊乃至排山倒海、撼天动地的气势,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迪斯科”。“跳马伕”是男子群舞,无音乐伴奏,主要靠马夫身上佩戴的马铃声伴舞,舞蹈机动多变。舞台上一排排粗犷剽悍的马夫,身系马铃,口衔银针,头戴红缨嵌宝牌面,手执马扦,腿裹素布,脚著草鞋,胸悬护心挂锁,腿系镂空黑底短围,目不斜视,群起舞蹈;跺步跳,横步跨,荡步跳,纵步跨,整体动作刚韧有力。它向世人诉说一个以铃声吓破敌胆的动人故事,颂扬了张巡驱妖镇魔的无畏气概,寄托着人们对消灾祈福的良好愿望。一声悠长而低沉的号鸣,一通缓慢而庄严的锣鼓,似成千上万只马铃同时发响,巨幅杏黄龙幡迎风翻腾,渲染出古代将士们纵马厮杀的悲壮,人们仿佛置身于古代两军对垒的战场。。“呵呵,哈嘿!呵呵,哈嘿!”吼声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众马夫步应鼓点,阵随锣变,时而飞鸟穿林,时而巨龙吐须,队形瞬息万变。号声、锣声、马铃声、呐喊声,声震遐迩,惊天动地。他们时而跨马步,高举马扦作虔诚的祭祀;时而跳跃向前,义无反顾。龙蟠舞,呼啦啦;铃儿声,响叮当;呐喊声响遏行云,犹如猛虎下山,恰似蛟龙出海……蓦地,各种声音戛然而止。“跳马夫”全过程遂告结束,整个舞蹈充满尚武精神,洋溢着战斗气息。

BNBVISTA.COM

  如东县实际是借“都天王爷辕”活动来纪念张士诚。他曾来掘港、丰利贩私盐,在掘港附近杨家坂率领盐民跟官兵斗。用鳓鱼当大刀吓退官兵。当地流传民谣:杨家坂,杨家坂,烧盐的好大胆,官兵来捕杀,盐民就造反。没有刀和枪,拿起鳓鱼绑扁担,把个官兵死里赶。“无论是纪念张巡还是张士诚,都是对英烈的追念,对不屈斗争精神的崇敬,寄托着祈求英灵、消灾降福的期望。舞蹈中,扮演马夫的人口衔银针,形似都天王爷的战马,身佩马铃,跳舞时铃声作响。每人手中皆握一根银扦,称为”马扦“。整个舞蹈充满沿武精神,以崇敬都天王爷为愿望,洋溢着浓郁的战斗气息。如今,“跳马伕”已升华为如东精神的象征。为了和平与安宁,人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即使是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