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滩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为著名古典小说《水济》中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时迁、孙二娘、刘唐、王英。一丈青等梁山英雄好汉,少则18人,多则108人,从其扮演人物来分析,踢鼓秧歌应该是起源于宋元时期。踢鼓秧歌男角称作“鼓于”,腰间挎鼓,以脚踢鼓而舞;女角称作“拉花”,右手执扇形手鼓,边击边舞。后来,为了便于表演动作,演员手执刀、枪、棍、棒、扇子、手绢等道具,鼓为乐队,委派专人击奏。其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过街场”之分,“大场子”最少需36人(即36天罡星),最多可达108人(即增加刀地煞星)。表演时,锣鼓表演队形是队伍分两行纵队,边舞蹈边往前进,乐队在前开路,演员舞蹈时变换“双龙出水”/花蛇蜕皮”等队形。“踢鼓秧歌”在大同附近各县中普遍流行,尤其在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有的还围着旺火翩翩起舞,称作“旋旺火”,意在祈祷来年兴旺。农村中还有秧歌队“入户拜年”之习俗,各村之间进行“秧歌对赛”,场面十分宏伟,表演活泼生动,音乐节奏明快,观众喜闻乐见。据清朝(大同县志/己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仿摊礼/其“唱插秧歌”即指踢鼓秧歌;又据清朝《云中郡志》记载:“立春,又名演春……优人、乐户、伎人各扮故事,乡民携带农具,唱农歌为兴作东事之,状共一处,名为演春。”其“各扮故事”,即指踢鼓秧歌的另一别名——故事。从以上两处记载中,可见踢鼓秧歌在大同地区的繁荣盛况。

   天下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