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廷---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南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1];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少林寺在唐初扬名海内。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1];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少林寺在唐初扬名海内。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1];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少林寺在唐初扬名海内。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1];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少林寺在唐初扬名海内。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1];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少林寺在唐初扬名海内。    

                                          少林寺售票处前的石牌楼

 

                                  过此门就算是正式进入少林景区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脚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此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少林寺在唐初扬名海内。 

                                                        少林寺寺门

   山门就是少林寺的大门,这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的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

  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的到来。把弥勒佛称为“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

  山门殿佛龛后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它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佛、法、僧三宝的安全。

 

 

 

 

 

 

 

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这些塑像姿势就可以练习少林功。

                                                     天王殿

天王殿,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的,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它们的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


 

 

 

 

 

    大雄宝殿 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5年重建的。该殿是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

 

     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世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少林寺大雄宝殿与其它寺院大雄宝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另外,在该殿中间有两根大柱下还有麒麟雕像,预示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方丈室

    方丈室,这是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室内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达摩亭在方丈室后,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地断臂之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立雪亭

 

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公元1531年(明嘉靖十年)所铸。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  

 

 出方丈室拾级而上,高台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称“达摩殿”,又叫“立雪亭”,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处。慧可,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出家,精研三藏内典。在40岁左右遇达摩于嵩山洛阳一带游化,即拜他为师。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慧可便在门外等候,时数九寒天,大雪过膝,慧可站立雪中不动,第二天达摩仍不许入室,于是慧可砍下左臂献于达摩前,表示求道至诚,达摩才把木棉架裟和钵盂传他,作为传法的凭证。“衣钵传真”的典故便出于此。亭内佛龛中供奉达摩铜像。亭正中悬挂乾隆御书“雪印心珠”横匾。亭外东墙镶嵌金代模刊的苏轼观音像和观音赞、金代刻制的二祖慧可画像、明代左思明的“炼魔台”三字刻石等。  

 

 

      

 

 

 藏经阁 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1994年重建,它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是明代万历年铸造的,据说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从这口锅内可以想象到少林寺复当时的昌盛与繁荣。

  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东禅堂、西客堂,东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西客堂现为接待宾客的场所。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钟楼前这块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再往北我们看到的是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千佛殿内供毗卢佛铜像,因此亦叫毗卢殿。殿内砖地上还保存着20 多个直径约4.5厘米的洼坑,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 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千佛殿内供毗卢佛铜像,因此亦叫毗卢殿。殿内砖地上还保存着20 多个直径约4.5厘米的洼坑,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 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也说明少林拳 的所谓“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千佛殿东侧的白衣殿,三面墙 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壁画长约20米,很生动地表现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 的情景.   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也说明少林拳 的所谓“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    

    

 

千佛殿内供毗卢佛铜像,因此亦叫毗卢殿。殿内砖地上还保存着20 多个直径约4.5厘米的洼坑,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 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也说明少林拳 的所谓“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千佛殿东侧的白衣殿,三面墙 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壁画长约20米,很生动地表现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 的情景.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坐像

[2]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

出方丈室拾级而上,高台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称“达摩殿”,又叫“立雪亭”,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处。慧可,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出家,精研三藏内典。在40岁左右遇达摩于嵩山洛阳一带游化,即拜他为师。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慧可便在门外等候,时数九寒天,大雪过膝,慧可站立雪中不动,第二天达摩仍不许入室,于是慧可砍下左臂献于达摩前,表示求道至诚,达摩才把木棉架裟和钵盂传他,作为传法的凭证。“衣钵传真”的典故便出于此。亭内佛龛中供奉达摩铜像。亭正中悬挂乾隆御书“雪印心珠”横匾。亭外东墙镶嵌金代模刊的苏轼观音像和观音赞、金代刻制的二祖慧可画像、明代左思明的“炼魔台”三字刻石等。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坐像

[2]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2]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

 

 禅,诞生地在印度,《六祖坛经》中记载,由释迦摩尼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菩提达摩为佛陀正法第二十八代祖,传入嵩洛后,成为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后人称为禅宗,亦称达摩祖师为东土初祖。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