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子初游(十)

    ----丛林仙境上清宫

 

自明霞洞下行,自由的漫步在崂山南部的丛山峻岭之中。这里因入山已深,烟尘远隔,空气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不但怡静,而且特别清幽。

 

 

须臾间,在一个开阔幽僻所在,一个多少有些残破的道观映现眼帘,门上匾额赫然写着“上清宫”的字样,观门的油漆已经剥落。

 

 

上清宫位于崂山东南部,太清宫的西北。坐落在昆仑山之阳、宝珠山之阴的山谷中,辽阔清幽,舆而不隘,修竹夹磴,山石磊奇,涧流潺潺,漱石咽岩,环境极为恬静,景色赏心悦目。黄宗昌《崂山志》上有“山峰峻极,群岫蜿蜒,完密而藏聚不露”的评说。

 

 

清代尤淑孝有诗赞上清宫:“水复山深路欲穷,上清接引尽天工。烟林回合青筇转,楼阁参差碧汉通。两道流泉穿铁岩,千年老树自穹隆。双桥坐立忘归处,暮色颭然百虚空。”

上清宫又名上宫,属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中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

 

 

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故而得名。又因与太清宫对称,又简称上宫,与太清宫,明霞洞同为崂山东南部的主要道观。

 

 

上清宫原名崂山庙,相传汉代大经学家郑康成(郑玄)曾在庙中设帐授徒。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后裔、道士刘若拙自蜀来崂潜修道玄。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庚申,宋太祖赵匡胤诏京入觐,敕封华盖真人。经奏请奉敕回崂山重建道场,赐名“上清”,可惜后来庙宇被山洪冲毁,至宋末已废圮。

 

 

刘若拙受封后主要居于“太平兴国院”,按时到上清宫巡查,晚年又多在鹤山遇真庵静居,故又称上清宫为刘若拙之“别院”。

 

 

元代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通玄教洞微大师李志明重修上清宫,存有前后二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前殿旧祠三清,后祠玉皇,左偏殿祠三官,右偏殿奉七真。

 

 

上清宫门前冷落,只有几个村妇在售香。 3元钱门票进入道观,观仰上清风采。

 

 

门口有个胖道士,斜着眼打量着游人,遇到要进观里参拜的,他伸出套在袖管里的手,撕掉票角,然后又重新回到他慵懒的姿态里。

 

 

 

进得门去,满院的繁花!一株巨大的紫薇树,开满了粉红的小花,树冠将整个院子撑得满满当当!游人站在树下拍照,粉红的小花飘飘扬扬落下来,像是下着一场花瓣雨。

 

 

现在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

 

 

东配殿供奉的是“三清"真神。

 

 

西配殿供奉的是“北七真",即王重阳的7位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因其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宋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

 

 

七真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上清宫虽然只有三庭三院,规模不大,且年久失修,楼、台、亭、阁,多有损坏,木雕神像也已湮没无存。但留下古迹颇多,是探胜访幽的好去处。

 

 

前院有两株粗大的银杏树,苍劲古朴,老枝如虬,东面一株高20多米,胸围近7米,据说这棵树是刘若拙真人修建上清宫时亲手栽植的。老干中空,环生7蘖,一枝横出,上面悬生乳状树瘤3个,树龄越千年,极为罕见。在岛城古银杏树中,堪称“银杏之冠”。

 

 

宫内后院院中植有白牡丹一株,高约八尺,每逢春天,白花似玉,蕊黄如菊,花开如盘,清香四溢,满院生辉。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中《香玉》一篇曾取为素材,因为早在《聊斋志异》问世之前,世上就有上清宫内的白牡丹为“花仙”的传说。

 

 

大殿之东为偏院,院中有一巨石名“道山石”,石下有小洞,旁镌“道山”2字,石背刻有上清宫的土地亩数等。

 

 

道山斜对的石崮上,刻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首:““乘舟共约烟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钧天去”,记载着金大安元年(1209年)他到崂山的经过和感受。

 

 

西北角有一圆形巨石,名“鳌山石”,上面横镌“鳌山上清宫”,下部则直刻邱处崂山题诗十首。其中 “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尽不知”一首,尽是对崂山的赞美。

 

 

鳌山石下是圣水泉,其水甘冽澄明,是崂山的又一名泉。当地民谚称崂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真把赋予崂山美丽和壮观的生命之源说活了。

 

 

宫西与宫前还有两座小石桥,一名朝真,一名迎仙,都是朝觐参仙的通天之路,人行其上,松风水响,别有情趣。

 

 

宫南有邱处机的衣冠冢,习称“邱祖坟”。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原为全真道北七子之一。19岁时在宁第拜王重阳为师,重阳死后建立道教丛林制度,潜修于龙门山,创建龙门派。这期间他仅一蓑一笠,虽寒暑交替也不改变,世人呼他为“蓑衣先生”,道学功德妙合虚无,理通玄奥,龙门派尊奉之为祖师。

 

 

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居莱州(今山东掖县)昊天观,南宋及金先后遣使来召,他审时度势,唯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请。次年正月,率弟子十八人从莱州出发,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到达西域大雪山,行程万余里,历时三年。经历千辛万苦,幸喜找到了一个雄心勃勃而求贤若渴的成吉思汗。

 

 

《元史·释老志》称:“太祖时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阐发道家敬天爱民的主张可谓苦口婆心。

 

 

元太祖倒也象个创业之君,言听计从,尊其为神仙。邱处机请准东归时,元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还诏免道院和道人一切赋税差役,从此邱处机成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

 

 

邱处机有一句名言:“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把道家的清净无为说到了精髓处,至今被人奉为经典。

 

 

经千年风雨沧桑,太清宫曾三毁三修,“文化大革命”初期,宫内之神像、经卷、文物、庙碑均遭破坏。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清宫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修葺一新重新开放。

 

 

从明霞洞乘索道下山,在缆车的车厢里居高临下看崂山,又是一种别样的美感和享受。特别是向崂山东面的大海极目远眺,水天一线的景色,在略有雾气的光照下若隐若现,令人浮想联翩。

 

 

崂山美景众多,十二景仅游其三,若想尽兴遍游,不知可待何日也!

巨峰旭照 龙潭喷雨 明霞散绮 太清水月 海峤仙墩 那罗佛窟

云洞蟠松 狮岭横云 华楼叠石 九水明漪 岩瀑潮音 蔚竹鸣泉

 

 

明霞洞和上清宫游览只给了一个小时,时间特紧。待返回时旅游车已经开走,只得截乘别车而归。

小导游在车站等候我们,见面后不迭的赔礼道歉。得让人处且让人,莫惹满腹郁闷气。

晚又到街头家庭大锅前小吃海鲜,味美价廉,舒心开胃。

 

 

                                                       1992年7月30日记  2011年4月8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