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入口处出来,我们刚好赶上11点下山的班车,用之前上山的班车上拿的回程车票,可以免费乘坐下山的班车。下山的路线与上山相同,可以直接返回城区的汽车北站,但对于接下来还要去其他景区的我们来说,就无需多走冤枉路了,只要向司机要求停在国清路的路口即可──路口的一头通往天台城区,另一头便可通往国清寺山前,只有不到十分钟左右的路程。

中午12点差10分的样子,我们已经站在了一座上写“和以致祥”的牌坊前,穿过这座牌坊,就进入了国清景区。进山处要收10元的门票,开车进入就可免收,真是不公平啊,嘿嘿。

国清寺的山前,是很长一段步行的石路,没有什么落差,平坦易行。正值春意浓浓,紧邻路边是山上流下的潺潺溪水,稍远处是大片的油菜花田,田间穿行着不少拈花拍照的游人。清明时节江浙一代很多人喜欢去乡村观赏油菜花,其中最为有名的自然是人气极旺的婺源,而苏南浙北的若干小城镇也是游人趋之若骛的场所。今天来到浙东山区,却同样能见到丝毫不逊别处、更兼山区特色的菜花景致,可算得是意外之获。灿烂的亮黄色映衬于群山之间,分外夺目。

油菜花田,远处即为隋塔

油菜花路的尽头,便是一座隋代保存至今的无头空心塔。这座隋塔是隋炀帝杨广所建,陈末,“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法师跋涉千山,来到天台山创立天台宗。隋灭陈后,几代帝王对智顗都是十分礼遇,尤其是那位名声不佳的隋炀帝,对智顗是敬仰有加,授他“智者”之号,并在他圆寂后,在他讲法的天台山前建造了这座高塔。隋塔六面九级,高近六十米,砖砌结构,塔壁上雕砌了许多佛像,正体现了隋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有趣的是,这座高塔的顶上虽然杂草丛生,却没有脑袋(通常所指的塔头)。

关于这一点的传说,网上也很容易找到了。最讽刺的一个,莫过于观音大士因被在此修行的五百罗汉为难,“怀恨在心”,作法将原本要搬到塔顶的塔头固定在地上,后来就成了国清寺以北佛陇山上的智者塔院,相传为智顗法师说法处,又名塔头寺。我想,观音大士想必不会如此小心眼睚眦必报的,而传说也自然不可当真,但高塔“身首异处”,却也是今日所见之事实。我猜想,或许其寓意在于,首在深山内,身护群山前;要想真心探访智慧所在,自然得虔诚向佛,克服山中的艰难险阻,方可功德圆满吧。

隋塔在山路的右侧,从隋塔下经过七座小佛塔,左侧便是国清寺寺院的入口了。第一次来天台,就算对佛事没什么兴趣,国清寺也是必须走一遭的地方。最早知道国清寺,还是二十多年前电视台热映《济公》的时候,那时知道了济公这个与众不同的奇僧,也了解到他出生天台,然后便是他自幼与国清寺颇有渊源,出家后又曾在此挂锡的经历。自那以后,我就对国清寺很是向往,在我心中,这千年古刹的地位与济公出家的灵隐寺等寺庙平齐。

隋塔下的七座小佛塔

“一行到此水西流”,相传编制《大衍历》的唐代高僧一行游历到此,国清寺前的涧水忽然改向西流,一时传为奇谈。

国清讲寺

事实也的确如此。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之地,不但在中国佛教地位显赫,还被日本和尚视为一大圣地。寺院始建于隋文帝的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也就是智顗法师圆寂的第二年。智顗法师一生修建了很多寺院,但却一直有个夙愿,要在天台群山中,建一座新的寺院,作为他所创立的“天台宗”的祖庭。因此他亲手绘制寺院格局的图纸,但因资金不足,至死未能动工,留下了“不见寺成,瞑目为恨”的遗憾。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见到他的遗书后,当即下令选址动工。 最初因地得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改寺名为国清寺。因为智顗法师在天台的所为以讲学修行为主,因此也叫“国清讲寺”。后来国清寺因兵、火之灾屡次被毁,又屡次修复,今日所见的格局,已是多次增建之后的样子了,即便是今天进寺旅游,也还可以看到有多处建筑在扩建翻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