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从河口镇转移到文胜乡。中途路过小溪坝乡和厚坝镇。

      经过这小溪坝等几个乡镇的河流叫潼江,从二郎庙镇经过厚坝、小溪坝,流向河口镇,离开江油最后流向梓潼,从梓潼流向嘉陵江还是什么河流,我真不熟悉这个区域的自然地理。梓潼,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据了解梓潼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而潼江正是从江油东北部流下去的这条河流。梓潼在历史上曾是郡所在地,比现在大多了。因其处在川陕蜀道之南,历史上地理位置很重要,历史沉淀很深。只不过沧海桑田的变化,现在雄风不在,工业化时代,它的发展没有其它地方快。据说,梓潼的七曲山大庙很有名气,是文曲帝神庙,香火旺了上千年。

     河口镇到小溪坝镇路上能见到一块很大的冲积坝,叫阴平村,方圆有一平方公里。三面环水,潼江从二郎庙、厚坝由北向南流淌,突然在此转了一个大湾,由南向北沿着阴平村的广大平坝流向了东北方的河口镇。我们站在山腰的公路上见到那片美丽的田野,川陕高速路的高架桥穿行在田坝上,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相传阴平村是历史上阴平县城遗址,一座曾经繁华的城池,潼江是天然的护城河。据说修建高速路桥时,曾经在此发掘出不少古物,考古专家从这些历史文物残片中找到了这片城郡遗址的依据。

     我们也试图找寻这里的历史痕迹。一路问进了村子里,大片绿郁郁的稻田,坝子中央有村民的民居建筑,不过全是现在的贴瓷房屋,近看没有几幢有特色,偶有造型稍好的“洋房楼”。听说这里有一座古庙叫告成寺, 一位村民告诉了路线。

     公路的尽头便是村所在地。古寺也坐落在此。一看就很陈旧残败。一群老者坐在寺外闲耍,望着我们也象是看稀奇一样,想必来到此地的外地人并不多。

     旧庙是砖墙木结构,是三进四重殿建筑,普通的砖瓦,屋檐四角有一微微的上翘,圆木柱土红色,外墙也为土红色,让人一看就是寺庙。除此之外,墙瓦同普通的农房没有多大区别。

     村民告诉我们这庙子的历史上千年了,但我无法联想到那段历史。

     庙门告成寺几个大字悬挂在中央。大门左旁立了一块石碑,刻着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告成寺,下面落款是“江油市人民政府,二00三年六月八日公布”,“江油市小溪坝镇人民政府、江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立”。

    右侧的墙壁上还用毛笔书写的阴平坝简介,历史追述到公元300多年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在此地首设阴平县制。唐代毁于战火,一段繁华泯灭于阡陌野径之下。现在的村民还是明朝湖广填四川而移民到此的。据村民告诉我们,这个村两千多人,主要是聂姓和何姓,不知他们的祖辈从何迁徙而来。

     一位80多岁的老者义务为我们进行了讲解。他告诉我们门前木柱是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具体是哪朝哪代,他也说不清。门口左右的石狮也是原来的,守护着大庙。

     寺庙建筑水平呈“目“形四合院落结构,有四殿,基本结构还在,内部所有的塑像全是被毁而近几年重塑的。第一殿是地藏王菩萨殿,左边有一高约1米多的菩萨,老大爷解说这是”行文昌“神,还有”坐文昌“神。”行文昌“是要出庙到处收瘟神的,在他们信奉的想象中,”行文昌“是给老百姓消灾去病的。过去老百姓对于生病了,认为是遭了魔鬼缭身了,需要神灵去降魔除鬼,在历史上医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只有借助心中的神灵,如同现在借助医生一样。

     从地图上经常可以看到有文昌宫这样的地名,可见文昌神在此区域很受当地敬重和拜祀。

     告成寺最后一殿是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像。虽然没法与名寺古刹的大雄宝殿相比,但在这偏远山区,已基本不错了,民间所供奉的佛、菩萨、神灵都有,只是建筑工艺和塑像质地显得很业余、粗糙。除了结构布局保留了历史的东西,内容却是近几十年信仰自由后由当地村民捐资修建的。几次的捐修的功德石碑还在庙里立着,有些倒在角落里,有现代的,有清乾隆时期的,从石碑上雕刻的字迹上看,现代的字体远没有清代雕刻的字体具有文化价值。

     要说庙里最具有历史价值的是两株紫微树,我推测树龄在两佰多年左右可更远,应该是清代栽下的。树势还生长旺盛,树干上弯曲而凹凸不平,显得非常有沧桑感,可惜没有挂牌成古树名木。这两棵树在第二殿和三殿之间天井,其中一株还用钢丝拉住固定着,任其弯曲,重心偏移会使树干倒下。

     走出寺庙,回头看大门立柱上有对联写道:“乾坤正定闲想当日,庙貌重建心中思常情”。我推测这是现代人留下的,靠乡村的文化水平,这里的古庙远无法恢复到百年前的建筑风格。这是民间修建小庙粗糙的通病。可以想像历史上有水平的工匠大有人在,即使在偏远的山区里,也会发现颇具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雕塑。

告成寺

 

庙门前闲坐的村民

岁月沧桑的紫微古树

文管所的考古散记

清代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