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香港十年多,我每年都参加旅行团出游,一路上不仅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了解人文地理、摄影、血拼,还可向导游和团友学习广东话,一举数得。七月初,我和夫人参加了香港康泰旅行社组织的东欧旅游团,去了6个国家(依次是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捷克德国),行程12天。虽然叫东欧团,但在我看来应该是中欧团才对,因为东面还有俄罗斯欧洲部分(小学地理老师一再强调的以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作为苏联辽阔版图的欧亚分界线的教导还在耳中回荡)以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等国。因此,我趋于同意波兰导游的说法,波兰才是欧洲的地理中心。这一点,打开欧洲地图,一目了然。不言而喻,这样短的时间内,用旅游巴士的车轮碾过6国,只能对这些国家略知皮毛,但我还是想通过六篇短文(每个国家一篇)和各位分享这一路上的见闻和观感。

 

        我们的第一站是波兰华沙。从香港到波兰,目前由于乘客不多,还没有直达航班,只能从伦敦转机。我们将近半夜从香港出发,12个小时后抵伦敦,然后再飞两个半小时到华沙。由于重复走了一段航程,加上伦敦机场候机时间,不知不觉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真可惜!

        华沙带有明显的二战和前苏联烙印,街上散落着各式的烈士纪念碑(牌),大大小小,旁边多有蜡烛和鲜花相伴。有些不到跟前,都不会意识到是个纪念碑(牌)。由于波兰文对我是天书,不知道是为哪位英烈所立。

  (华沙苏军英雄纪念碑) 

 

(这个纪念碑可谓袖珍)

          导游介绍,来华沙不要抱着去西欧看景的心情和预期,因为这座城市在二战中基本被毁尽,幸存的老式建筑上不时见到弹痕。战后由于长期受到苏联的控制和影响,民居楼房多为五六层,估计没有电梯,式样一般。办公楼多数建筑风格古板,方方正正,未感特色。有轨电车叮当缓行,没有匆忙感。总的感觉是,华沙缺乏视觉冲击力。
(颇具现代建筑风格的一处商场)


(华沙一处博物馆 - 典型的俄式建筑)

       另外,我们参观了教皇保罗二世就职后亲吻的广场,具有讽刺的是一家**就设在该广场旁边的一幢楼内。导游还带我们去了拟建的呈时间隧道形的希特勒残杀犹太人的纪念碑等地标。
(被屠杀的犹太人纪念碑)

 

       导游说,波兰是一个民族、宗教统一的国家,人们几乎全部信奉罗马天主教。这一点从我们看到的教堂得以证实。在华沙街上极少见到亚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我想,外国人少的其中原因之一是世界上学习波兰语的人很少。另外据导游说,波兰的移民要求也很严,因此外国人很难在此就业、生存。偶尔见到一两个过马路的亚洲模样的人,心里立刻猜他们在这儿做什么。

   (华沙市中心广场卖艺的青年) 

 

(华沙中心广场旁一个模特坐在那里招揽游客一起照相养家糊口)

 

        也许是由于波兰经济发展水平比其他中欧国家相对滞后,华沙人着装朴素,色调也不丰富。很少见到穿戴名牌的人,即使是年轻一代也是如此。波兰人心中的民族英雄人物,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居首,瓦文萨第二。对于瓦文萨,我只记得他曾领导波兰团结工会与政府谈判,将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模式的经济体系,改变为像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类型的工人自治体系。现在知道他曾于198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并在此后当选波兰总统。

 

        波兰英雄人物接下来就是:哥白尼、居里夫人和肖邦这几位家喻户晓的世界级名人。我们站在这几位名人故居和博物馆前,追忆着他们经历的艰辛和为追求自己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此时,我不由想起多年前有人提出的一个理论:纬度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容易出作家和科学家,理由是这些地区漫漫冬日长夜无处可去,逼迫自己潜心钻研学问,埋头苦干。似乎这几位波兰名人也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佐证。

(肖邦故居)

 

(华沙一处教堂石柱内安息着肖邦的心藏)

 


(哥白尼纪念馆)



(居里夫人故居)

 

        我们在华沙只住一晚。为抓紧时间多看一些地方,第二天我们起了大早(和时差也有关系),到市内走走。恰好华沙的地铁总站距酒店不远,看到赶着上班的人们,心想今天有幸不用像他们一样,真好!

 

        虽然波兰已经加入欧盟,但目前还没有使用欧元。和的士司机聊天时,发现波兰人很留恋本国的货币,兹罗提(Zloty),不急于引进欧元。导游说,普通波兰人每月工资只相当于500-600欧元。但我们发现东西并不比香港便宜,真不知道人们怎样平衡日常生活收支。说到购物,在旅游景点有很多卖琥珀首饰和工艺品的,价格合理。听当地人说,琥珀采自波罗的海的海底。琥珀是由树脂产生的,怎么会蕴藏在海底呢?我深感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巨。购物时发现波兰的商贩执著、不讲价,就连卖旅游纪念品的摊贩也是如此。想想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生活态度:此次不成交,自有成交人。凭什么减价急于将货物出手呢?对不对?

 

        第二天,我们从华沙向波兰的南部城市克拉科夫(Krakow)进发,顺路参观了当年纳粹关押和屠杀犹太人的著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遗址展览,目睹了在一排排铁丝网包围下的集中营犯人“宿舍”、毒气室、焚尸炉和用被害犹太人的头发编织的地毯。被害人的头发堆积如山,重达几吨之多,令人发指!其间听到中国东北有关单位要和该展出单位协展,揭露日德在二战中的罪行。我们还看到展厅内出售中文的介绍材料,说明已有许多中国人来过。

(被杀害犹太人的头发)



(当年集中营的铁丝网和牢房依稀可见)

 

(残杀犹太人的毒气罐)

  

(毒气室焚尸炉)

 

        克拉科夫一度是波兰的首都,有一千多年历史,和华沙相比宛如两个天地。虽然心情多少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展览的影响,但克拉科夫的美景令人为之一振。古堡、教堂、街道上的塑像比比皆是,目不暇接。傍晚站在山上有灯光装饰的皇宫和教堂旁,看到夕阳和晚霞倒映在微波粼粼的河面上,两天来的疲劳顿消,只怪自己的相机不能将如此靓景全部拍下来。

(克拉科夫妩媚的夜晚)


(克拉科夫市内一座教堂)

 (克拉科夫市内中心广场夜景)

 

        当晚在克拉科夫入宿。次日一早被鸟语和教堂的钟声唤醒,刚感到这种意境已经久违了。洗漱后在酒店的后院闲逛,看到草木修整一新,一片绿茵,木围墙外几棵苹果树故意弯着腰探头进来,好像要把满树的果实无私地奉献给酒店的客人。这里正好是一个露天烧烤的地方和酒吧,晚上光顾的客人可以顺手摘果,作为下酒菜。

 

        早餐后乘车往南,直奔波兰和斯洛伐克边境。路上看到农夫在金黄的麦田驾驶着康拜因辛勤劳作,后面拖着长长的粉尘和一卷卷捆好的麦秸。此景立刻使我回忆起当年在农村劳动时麦地的景象。记得当时每台康拜因后面拖着一个集草车,需要一个人用叉子不停扒拉落下的麦秸,到了地头便把一车的麦秸“排泄”在那里。在地里打夜班等饭车时,无聊就点燃一堆麦秸,在听着噼噼啪啪的燃烧声,看着麦秸被火渐渐吞噬中,消磨时间。 

(波兰乡村风貌)

 

        在话离波兰之前,不得不提一提我们在波兰的导游。他叫Stephen,15年前大学毕业后从广州只身闯到欧洲,后来辗转波兰打拼,娶了一位波兰姑娘,“下乡落户”在波兰南部的山区。据他讲,他家所在地区,只有他一个亚洲人。在领队介绍后,他一开口就和香港导游的水平不同,从波兰的历史、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向我们一一道来,使人感到事前如果不看一些资料,就无法向他提出有水平的问题。看到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遗址展览厅内不停地和管理人员打着招呼,介绍时讲述流畅、生动引人,说明他无数次地到过此地。无意中看到他的手有些粗糙,说明在当导游的同时,兼干一些力气活,维持生计,心中悠生几分佩服和怜悯之情。

 

        如果离开波兰前让我用颜色表达对两个波兰城市的感受,华沙将是灰色带红斑的,克拉科夫我也许用橙色的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