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今年八月十八日,跟团去了一趟东欧。所谓东欧,其实是政治概念上的东欧,就是苏联解体以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几个国家。跟西欧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无论是建筑或自然景色都有一定的距离,与我的想象稍微有点落差。可能这只是我的偏见吧,或者是由于行色匆匆,未能看到更多的美景。不管怎样,将我们这次行程记录下来,也是为了以后的回忆做些功课吧。

维兰诺夫宫

      这次行程的第一站是波兰。在飞机上十几个小时的艰辛就姑且省略不写了,反正到达华沙已经是第二天当地时间的下午2点多了。华沙时间比我们晚六个小时,其实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多了。顾不得时差影响的疲惫,即时到华沙南郊参观了有“波兰凡尔赛宫”之称的维兰诺夫宫。维兰诺夫宫建于十七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国王夏宫居然幸运地躲过了战火的波及,但维兰诺夫宫的建筑从规模到装饰跟凡尔赛宫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维兰诺夫宫曾于1794年被沙俄军队占领,内部破坏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大肆掠夺和破坏宫殿。波兰解放后,夏宫归国有,后对外开放。穿过不算豪华的大门,维兰诺夫宫就一览无遗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面积不大,但其巴洛克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上的雕塑还是很精致的。


      维兰诺夫宫范围不大,就在外面逛了一圈,就马上要到华沙的市中心去了。在历史上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曾经多次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家瓜分,自1795年起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华沙在公元10世纪就建有居民点,15世纪初具城市规模。1596年,波国王齐格蒙特三世迁都至此。但在二战期间,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华沙在1655-1656年瑞典和普鲁士占领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1794年,俄罗斯军队屠杀了维斯瓦河右岸普拉加郊区的居民,华沙再次遭劫。1944年,希特勒命令将城市夷平,赶出全部居民,有计划地将建筑物用火和炸药化为瓦砾。二战后,华沙劫后余生,重新担当起首都,许多历史性的街道、房屋和教堂逐步按原状恢复,现已成为新型现代化城市。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现代的“古董”。每座建筑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而其内部结构和设施则是按照现代化建筑技术进行改建的。

      华沙的主要景点都在市中心区,大体上可以分为老城、新城、皇室大街、中心街区等部分。 我们在中心街区新世界大街停车,举目望去,街道整洁,两旁的建筑物鳞次栉比,已经找不到战争后的痕迹。

      外国游人也不少,观光马车悠闲自得地走在街上,与周边环境也相得益彰,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在我们下车的地方,一个精致的圣母像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动感十足,栩栩如生。


      我们首先跟着导游,先参观老城区。老城区就在新城区的尽头,远远地就可以看到皇宫那鲜红的外墙和绿顶的钟楼,这里就是王宫城堡

      王宫城堡建于13世纪末,原为木制结构,五角形建筑。1569-1572年改建为王宫和议会所在地,1598-1619年扩建。历史上,此王宫曾屡次遭入侵者的破坏,修复过程中不断地扩大。1939年毁于二战,1971年重建,1984年开始对外开放。


      王宫城堡前面的广场中心,耸立着齐格蒙特三世瓦扎圆柱纪念碑,是由瓦迪斯瓦夫四世于1644年为纪念其父齐格蒙特三世瓦扎迁都华沙兴建的。圆柱高 30米,人像高2.75米。

      站立在圆柱上的齐格蒙特三世头戴王冠,身披战袍,手执利剑和十字架。民间传说国王宝剑的指向含有不同的意思:向上指时,象征胜利和幸运;向下指时,预示厄运和衰亡。


美人鱼雕像(华沙)

      从王宫广场往左走,经过一条不大的街道,五分钟就到了老城中心广场,这是一个不算很大的长方形广场,90米长,73米宽。广场中心是华沙市的标志  -- 手持剑和盾的美人鱼雕塑。

      华沙美人鱼铜像建于1855年,波兰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美人鱼的美丽传说。说是很久以前,一个叫齐格蒙特的国王在全国到处巡游,想为王国寻找一个理想的京都。一天,国王来到维斯瓦河畔一座风景秀丽的孤家村落。这里只住着一户渔民,国王四处查看时,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里跳出水面,为国王唱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国王立即爱上了这个地方,遂决定在这里建都。国王问正在河边嬉戏的两个渔家孩子:“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没有名字”。国王又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瓦尔斯(Wars)”,妹妹答,叫“沙娃(Sawa)”。于是国王决定把他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就是“瓦尔沙娃”(中文译为“华沙”)。美人鱼从此成为波兰首都华沙的象征,被认为是华沙的守护神。

      这里不仅是游客必来的地方,据说当地居民尤其喜爱来这里消闲,经常人声鼎沸至深夜。广场四周都是二战之后重建的古建筑。每年春秋两季之间,广场周围摆满了典雅的咖啡座,露天展示现代艺术画廊。广场上及四周的小街里聚集了大量餐馆和酒吧,还有不少艺术家在广场里献艺。

      从老城区广场出来,路过几家商店,橱窗装饰得很漂亮,卖的都是波兰的特产——琥珀。据说由于波罗的海与北冰洋相通,海水温度极低。这使得产自于当地的琥珀质地细腻,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一些经过加热的琥珀达到了世界最高质量琥珀内水平。而其他产地的琥珀即使经过处理也极少能得到如此高品质的效果。

      循着原路我们又回到了王宫广场,大家都在广场上拍照留念。

      华沙市里有很多教堂。我特别喜欢教堂那种安静肃穆的感觉,见了教堂少不了要进去领略一下。这个教堂很素洁。

      这个教堂很辉煌,但由于教堂实在是多,连导游都未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


圣玛丽亚教堂(华沙)

      但有两个教堂我是记得很清楚的,一个是圣玛丽亚教堂,因为它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前有一个圣保罗主教的塑像,是1728-1733年间修建的。 

      原来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是波兰人,这座塑像是1987年华沙人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


圣十字教堂(华沙)

      还有另外一个让我记住的就是圣十字教堂,因为教堂里埋着波兰最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心脏。

      在战后的重建中,圣十字教堂是最早被修复的,不仅仅因为有人用生命保存下了教堂的资料,更因为有肖邦的心脏在这里跳动。本想进去瞻仰一番,可惜当天没有开放,只能在教堂外面观光一下。下图是教堂前的雕塑


波兰国家科学院

      在圣十字教堂的对面是波兰国家科学院,哥白尼的雕塑就在前面。

      尼古拉·哥白尼是15-16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牧师。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当时罗马天主教廷错误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但哥白尼仍坚信圣经,并认为日心说与圣经没有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他也是波兰的骄傲。


华沙大学

      华沙大学也坐落在这条街上,原为瓦萨王朝的一所夏宫。1816年被选作创建华沙大学的校址。经过多次重修,展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华沙大学一直是波兰公认的最高学府。这是大学校门。


总统府(华沙)

      总统府被波兰人称之为纳灭斯特尼考夫斯基宫,始建于17世纪中期。1815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制造“波兰王国”,自己兼任“波兰国王”,将这里作其总督的府邸。二战时被德军占用,因而受损不大。战后作为波兰部长理事会驻地,曾举行过许多重大政治活动:1955年,《华沙条约》在此签订;1970年在这里签订波德关系正常化条约;1989年在这里举行波兰执政当局与反对派的“圆桌会议”。1994正式作为波共和国总统府。

      总统府前耸立着波兰爱国者和英雄波尼亚托夫斯基骑在战马上的雕像。他原为奥地利军官,奉伯父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的召唤,1789年转入波兰军队,多次对俄作战,曾参加1794年的反俄起义。 1807年,拿破仑请他担任华沙公国总司令。1812年,他率领波兰军队参加拿破仑远征俄国,1813年在莱比锡战役结束时死在马背上。

      密茨凯维奇纪念碑位于总统府的右侧,建于1898年。密茨凯维奇(1798年12月24日生,1855年11月26日卒)是波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毕生为维护波兰民族的自由而奋斗。

      街上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的故事,可惜我们不是那么深入地去了解,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罢了。用了一个半小时,在街上走了一个来回,也算对华沙这个城市有了一些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