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个秋日,我和候大哥因陪同从厦门来的黄蓉女士才有机会到了一次浙江天台山

   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道教的发祥地,历来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称。

  一路走来,除让人赞叹这里的山险水急,竹青木秀外,果然有一种佛山的庄严和道场的神秘。

  那天的天气阴沉,间有细雨,穿行在缭绕的雾霭中更加让人有种飘渺欲仙的感觉。

   早年曾看过资料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道长学习书法。白云道长指点他:“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此后王羲之的书法便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因王羲之喜吃鹅头,所以经常写字换鹅,也常写鹅字。

   没想到在国清寺避雨时,那个从上海锦江饭店来出家的91岁的了缘大师告诉我们:当年王羲之写的“鹅”字碑就在这里。并带我们到三圣殿左边一处回廊的转角处去看那尊鹅字碑。介绍说那碑的一半是王羲之的真迹,另一半是后人补上去的,让我们辩认哪真哪伪,说真的,当实我们一行三人谁也没有辩认出来。待问那大师时,大师但笑不语。 

   回来后来看《国清寺志》,在介绍“独笔鹅字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独笔鹅字碑镶嵌在寺内三圣殿东首莲船室的墙壁上。碑高2.4米,宽1.2米,据碑上序文,系清邑人曹抡选发现于华顶王右军墨池,仅有王羲之半壁真迹,经七寒暑摹写,补书完整,移刻于此。‘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极其神韵。游客至此,无不驻足兴叹,追摹绝世书艺。”关于曹抡选怎样成家?怎样补写“半边鹅”?天台民间更有生动的故事传说。

   曹抡选,城关人。传说他少年就酷爱书法,尤喜王右军墨宝,曾依贴苦练了两年余,自觉长进不快,有些心灰意冷,就停笔外游。一天,登西乡方山顶,见方山寺内一妙龄女尼正在抄写经文,字字秀雅,行行工整——方山寺昔为女尼潜修之所。寺内善收丢弃女婴,抚养稍大,就让她学习书文和琴棋书画,自愿留寺者,落发为尼。当时寺内有二十多位年轻女尼,有的擅长书画;有的擅长琴棋,还能弹唱“目莲背母”等长篇宝卷,名扬一方,游人如织。抡选赞问道:“师太妙手生花,写得一手好字,不知从哪一位名师学习?”女尼停笔微窥,见是一位年轻书生,就回答道:“施主夸奖了。要问我师嘛,远在千里,近在眼前,今住在山东滴水岩洞中。”抡选无比欣喜,就奔至山东滴水岩洞中,见洞内塑有几尊菩萨,并无人住,顶壁上有几注滴水,一点一滴慢慢地向**。被滴之岩,竟磨损如碗形。抡选恍然大悟:“绳锯石断,水滴石穿,此教我学习书法要持之以恒啊!”于是返身回家,“有志者事竟成!”于案头,握笔重新苦练。为了避免人杂干扰,就住到清静的华顶讲寺里去,每天照贴临摹。

      当时练字都选用上等的皮白纸。抡选每写完一张,就摊放在另一张桌子上,一刀纸写完,再折合搁置房中。天长日久,室内都迭满了字纸。一天,他漫步山门外,有位身穿马褂的人问他:“请问有位曹抡选先生不知住在哪间房子里?”抡选问他:“你找他有什事情?”马褂答道:“想向他要几张字纸。”抡选再问:“要字纸有什么用呢?”马褂说:“这是难得的墨客啊!人家要去,都把它裱挂起来呢!”抢选这才明白,他的字已经出名了,心中无比高兴。夜里还兴奋得睡不着觉,于是披衣起床,漫步院中,忽见“王右军墨池”旁,隐隐有红光透射,心甚异之。第二天邀寺僧掘开泥土,底下埋的是王右军写的半边鹅字碑。他想:“这是天教我补写半边鹅啊!”就把半边字碑扛进室内,抹去泥土,开始对字琢磨,历经七个寒暑构思苦练,终于写好了半边鹅,合在一起,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为了使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一墨宝,他又把字碑搬到离城较近的国清寺内竖着。

   从王羲之的鹅字碑,我又想到他在《兰亭序》里的话: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人再有来看“鹅”字碑者,当有什么感想呢?